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个名为“张小明”的新闻机器人小试锋芒。在奥运会开始后的13天内,共撰写了 457 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每天30篇以上。不仅涵盖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且其发稿速度之快,也让人惊讶——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

“张小明”的核心——“写稿模块”由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同北京大学计算机所共同研制。其工作原理是结合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作为第二代新闻机器人,“张小明”不仅可以通过 检索图片自己选择图片,还能 模仿人类的语气,使用诸如“笑到了最后”、“实力不俗”等词语。

新闻机器人,或者叫AI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其实,在“张小明”出现以前,新闻机器人就已被世界上的主流媒体关注并加以使用。例如,国外有美联社的WordSmith、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以及纽约时报的blossom 等。国内则有 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dreamwriter等。这些写稿机器人无一例外都运用到了大数 据处理技术。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将其录入数据库中,再将这些数据按照语句出现频率以及新闻要素关键词进行分析加工。制作出一套符合该媒体发稿风格的模板,然后将新闻元素5W1H代入其中,一篇新闻消息就这样产生了。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机器人跟记者并肩工作,写新闻,已经是一些媒体机构的现实。有些体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机器人新闻”不是关于机器人的新闻,而是机器人做的新闻,在人类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对于此刻正在电脑前写稿的记者们来说,似乎饭碗受到威胁,形势不太妙。 然而,写稿只是记者工作的一部分。机器能就特定话题做电话采访吗?能写出有文采、直抵人心的报道吗?技术上这是可能的,可以事先把问题拟好,让机器打电话采访。但编辑是否愿意这么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过,更靠谱的判断是,机器人或软件将很 快成为记者们手里的一个工具,用来搜寻新闻线索或生成内容。

记者的核心职责是从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中筛选、掂量、分析、权衡、组织,写出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全面平衡的报道。这是一门活技术,代代相传到今天,经过百余年的演化。如果说机器人最终也能掌握这门人性比重极大的技术,那也不大可能是现在。

(摘编自《机器人都能写新闻记者真要失业了吗》)

材料三:如今,“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出版商们正在努力应对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以及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的残酷现实。尤其在美国,机器人写稿越来越 普遍。2014年以来,《洛杉矶时报》的地震警报讯息一直由机器根据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自动生成。这中间也出过岔子。去年6月,《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州海岸发生6.8级地震的报道。但它实际上依据的是USGS错误发布的1925年地震记录,于是闹出了一个地震预警响了92年的笑话。但这些风险并没有降低媒体机构对机器的热情。《华盛顿邮报》去年宣布,开始由机器发布有关高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这些稿子每周都会自动更新,资料是高中橄榄球教练提交的净胜分数据。在欧洲,各大新闻编辑部在算法的帮助下,去年每月生成 数以万计的稿子。荷兰的一个机构甚至使用一种算法,用更简单的语言改写稿子,为儿童“量身定制”新闻报道。牛津大学的亚历山大•芬达坦言,虽然这些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较高,但仍不够精密。虽然人工智能无疑会越来越多出现在新闻编辑室,但哈佛大学的约书亚•本顿认为,专业记者们写稿时应对的真正困难和最严格的部分——仔细权衡信息和呈现平衡的、情境化的故事——将很难被机器掌握。

(摘编自《好新闻需要专业技艺机器人“记者”难取代“本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小明”的核心是“写稿模块”,其工作原理是运用某些最新技术,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
B.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机器人新闻是机器人做的新闻;两者的内涵不同。
C.机器人新闻普及速度超乎想象,特别是在美国,机器人写稿普遍,所写新闻已 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D.现在,《洛杉矶时报》的地震警报讯息、《华盛顿邮报》有关高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都是根据数据自动生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第二代新闻机器人,性能要好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它不仅可以检索、选择图片,还能模仿人类的语气使用一些词语。
B.新闻机器人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采集、录入数据,经过分析加工,再将新闻元素代入其中,制作出特定模板,就能“写”出新闻。
C.记者写新闻是一门人性比重极大的活技术,它要求记者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恰到好处的加工,在此基础上写出优秀的报道。
D.如今,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为了应对这些残酷现实,“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越来越受欢迎。
【小题3】使用机器人“写”新闻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2:0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莱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莱站,大白莱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莱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一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干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嘁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岀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岀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威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翚,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夭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署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莱味儿相呼应。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
C.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
【小题2】理解文中划线的两句话。
(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小题3】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
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
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2012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 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
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
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院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小题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题3】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魂

袁良才

民国二十六年冬,芜湖沦陷。

太平郑氏在长街经营和茂顺茶庄已十余年了,因茶叶品质优良,色相完美,价格公道,且主人郑爽诚实守信,生意在同行业中一路领先。

日军进占芜城,到处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和茂顺的买卖自然一落千丈,但郑爽还是苦苦撑持着,只是没了闲时画上几笔的雅趣,他企望嗜茶如命的老主顾们在艰难岁月里还能喝上一口好茶,给生活留点想头。

这天,乌云密布,满楼狂风。顷刻间,大雨如注,不知是风吹雨还是雨夹着风,一浪一浪地卷进门可罗雀的茶庄。郑爽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枯寂如古僧,独自坐在店堂里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边翻阅茶圣陆羽的《茶经》,边不时地品上一口浓酽的香茶——太平猴魁。

不知过了多久,郑爽听到店外的麻石街道上响起皮靴敲地的刺耳的锐响,接着他又感到眼前的光线更加晦暗了,抬眼处,店门口傲然站立着几个戎装整齐的日本军人。郑爽不惊不慌,冷眼视之,然后依旧观书品茶,如无所见。

为首的日酋走上前来,战靴踩痛了郑爽的耳膜,他手里的《茶经》被蛮横地夺了下来,啪地摔在桌上。

郑桑,我的,田中少佐!听说贵店太平猴魁,大大的好!我今日特来买茶。请多关照!

汉奸翻译官附和道,田中少佐酷爱茶道,圣战前也是一个茶叶商人,故此前来以茶会友!

郑爽面无表情地朗声回答,以茶会友?何须兵戎相见?恕敝号茶叶不能卖与你们!

田中少佐气得仁丹胡抖个不停,为什么?

郑爽轻蔑地笑了笑,将军别忘了,我经营的乃是太平猴魁!你们占我河山,杀我同胞,中华不复太平,处处战火焦土,你还配喝茶之极品太平猴魁吗?

一名日军刷地抽出东洋刀,你的,死啦死啦的有!

郑爽仰脸大笑起来,反唇相稽,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以茶会友,日中亲善吗?!

田中少佐用手势制止了手下,换了一副笑脸说,约西!郑桑,恕在下无礼。我的,改日再来叨扰!

黄梅雨绵绵不绝,一如郑爽的心绪。店里的生意几近断绝了,他已差人将妻儿老小送回太平猴坑老家了,那里是新四军的防区。他知道,该来的就要来了。

店堂里又晦暗了一下,郑爽放下《茶经》,作起身相迎状。

来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但一撮仁丹胡煞是刺目。

郑桑客气了!田中少佐径自在八仙桌旁另一边太师椅上坐下,并摘下礼帽。

郑爽微微一笑道,将军此来真是轻车简从,诚心可鉴啊!

田中少佐哈哈大笑道,我们本是同道中人,以茶会友,自当儒雅有礼。

郑爽点了点头,既然将军是以同道身份诚心而来,在下必当奉若知己。我们还是先听茶,再品茶吧!

大大的好!田中少佐似乎对郑爽前后态度的转变颇感满意。

《茶经》云,南方有嘉木,即茶树也。太平猴魁产于终年云遮雾绕之高山,鲜叶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品质极佳,加之邑人王公魁成独创猴魁茶制作工艺,从而金相玉质,秀外慧中,舒两刀一枪之形,泛鹅黄翠绿之色,吐兰麝馥郁之香,蕴醇厚绵长之味,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恰是实至名归啊!

郑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田中少佐听得一惊一乍,如醉如痴。

终于,听得郑爽发话,将军,下面我们可以品茶了。田中大喜。

只见郑爽从卧房里捧出两个早放好茶叶的玻璃茶杯,置于八仙桌上,然后以沸水冲泡之,但见杯中茶叶根根直立,舒展成朵,色泽悦目,暗香浮动,整个店堂仿佛霎时浸泡到山野的春光里。

将军请用茶!太平猴魁将把您带到妙不可言的极乐世界里。

田中少佐金鱼眼骨碌碌转着,一欠身,说,你的,先用。

郑爽哈哈大笑起来,将军的武士道精神哪去了?何以这般杯弓蛇影?

田中少佐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白一阵,见郑爽连喝几口茶水,浑然无碍,这才同郑爽交换了茶杯,慢条斯理地啜饮起来。

田中少佐一副极受用的模样,伸出大拇指,迭声称赞,朋友,大大的!贵国茶仙卢仝《七碗茶歌》,尽得其妙啊!日本茶道亦由此而来。

郑爽陪田中把盏品茗。田中突然问,郑爽,猴魁茶现在可以卖给皇军了吧?金票大大的有!

郑爽摇手道,将军,好事不在忙中起,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我说过,先听茶后品茶,同理,先懂茶后卖茶。这是我郑氏祖上定下的规矩!

田中少佐强压心头不快,到底没有发作,金鱼眼满是狐疑地问,郑桑,你的认为我还不懂茶道?

郑爽猛地一掼八仙桌角的那本线装书,正色道,早着呢!不能倒背如流、融会贯通《茶经》,焉能侈谈懂茶?!

田中少佐大冬天竟额头冒出汗来,双手接过《茶经》,郑桑,这本奇书我的寻觅多年,今日才有幸睹其真容。三日后,请郑爽考我!

几天后,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团团围住了和茂顺茶庄。

汉奸翻译官叫嚣道,姓郑的良心大大地坏了!在书页翻口暗暗涂了氰化钾,田中太君已魂归东瀛了!

待日本人冲进店堂,只见郑爽气定神闲地俯身八仙桌旁,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正在画一幅墨梅图,题诗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把东洋刀刺进了郑爽的胸膛,霎时间万千红梅怒放……

八仙桌角放着一铁盒猴魁,下面压着一纸信笺,漂亮的蝇头小楷:送田中的母亲品尝。她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太平县志》载:邑人郑爽巧与日寇周旋,赢得宝贵时间,将库存数千斤太平猴魁茶秘密运往岩寺新四军军部,杀己身以成大义,毁家业而纾国难。先人郑爽的遗训被制成牌匾,悬挂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和茂顺分店里。云:太平猴魁有茶魂,善恶忠奸辨分明。精忠报国何惧死,诚实守信莫乱真。天生尤物净似禅,种茶即种菩提心。勿以怨怼玷美誉,冰清玉洁冠群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关于“雨”的场景描写,都是为了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舞台”,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并为故事发展做铺垫而着笔。
B.“光线更加脚暗了”“店堂里又的暗了一下”,“暗”一词出现两次,既指来人挡住了视线,也暗示郑爽心情微妙的变化。
C.篇末郑爽气定神闲地画墨梅图,题《梅花》诗,通过神态、动作的刻画,展示郑爽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
D.最后田中太君因翻看涂了氰化钾的《茶经》后死去,情节发生了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展现郑爽的智慧与谋略。
【小题2】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反复出现《茶经》的用意。
【小题3】小说为何在结局之后加上一段《太平县志》的相关记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   情
徐建英
我出生的豫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兽世代驻扎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当时各村成立了护农小组,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
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柱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杠在肩上的猎枪,如今经他拄在脚下,成了一支看起来很滑稽的拐棍。而他总是习惯说:“转转吧,习惯了咱湖村的山,转转也好。”特别是雪落的冬季,父亲每隔两日,必定在清早进山一趟。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
那个人,父亲时常在我们湖村周边碰到。笼着雾罩泊着小筏的湖边,袅袅升腾着炊烟的早晨,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在密匝匝被夕阳涂得金灿灿的林子里遇到他,那些橡树,槲树,青杉,松柏什么的,平日里庄户人家司空见惯的树们,在那个人眼里像似镀过金的宝贝。有时他弓着腰,有时会曲膝半蹲着地,伴随着那个人手中的玩意儿“咔嚓”“咔嚓”的灯光闪过,有时还会哗啦啦一下跪在地下,样子庄严肃穆,像似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再看那个人时,父亲就常常忍不着多瞅几眼,更多时会瞅他背上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
那年冬季的雪很大,母亲的阻止没能如愿,反而加速了父亲进山的频率——隔日一趟转成了一日一趟。
那天一大早父亲又拄他那杆老猎枪,鬼鬼祟祟地瞒着母亲从菜窖里拎出一条棉布小袋,踏着积雪穿过村口,走上了村后被雪落镶白过的南拢凹。那被大雪厚厚覆盖的山路上,一行脚印直向镶白的树林子,一股啸冷的雪风在父亲错愕的神情里吹动树条子上缀满的冰挂。
顺着那行脚印,父亲很意外地在南拢凹岔路上碰到了那个人。他立在路边,像似在等着什么,背裹里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缀上了一层薄雪。迎着父亲错愕的目光,他对着父亲笑笑算是招呼,然后跟在父亲身后,也上了山。
父亲拄着猎枪的步子在前方停了下来,他紧了紧手中的棉布袋子,看着同时停下来的那个人,折返身向另一座山头走去。那个人在原地仅停了一下,也折转身子跟向父亲身后。
父亲再次停下来,看着那个人,拄着的猎枪在雪地上不满地跺了跺,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上望向那个人。那个人在父亲的目视下,后退了几步,复又走上前,父亲的猎枪再次在雪地上跺了跺,一动不动地望着他。那个人停在原地半晌,才背着包一步一回地绕向另一个山头。父亲站在雪地中,直见那个人在林子里只剩下一个小黑点时,才折转身向南拢凹的深山走去。
父亲在晌午时拄着猎枪空着手走进家门,棉布袋中装着几粒不知名的树木坚果,他边拍打着肩上的残雪,边絮絮叨叨地唠着那个人的不是,说那个人扰了他的好事。母亲见此很不满地在一旁接口:“就是没人惊扰你,你平素不也照样是空手回家的。”而父亲听罢,嘻嘻哈哈地笑了起。对此,我们再一次把父亲所有的举动归咎于他老小孩的心理在作梗。
这件事后不久,我返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应新同事约,陪他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颁奖会。
在获奖作品展厅中的一角,一幅叫《深情》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雪地里半蹲半跪着一位老人,老人的模样慈眉善眼,在他的伸手的前方,是一只灰色的野兔,看到老人,灰兔眼神像极了委曲的孩子,挣扎着向老人身边挪近,一旁的雪地上,一只棉布小口袋散在雪地上,几只鲜红的萝卜露出袋口在雪地中格外醒目。远处一棵枫树,被积雪压弯的树桠下,隐隐有支陈旧的单管猎枪在雪风中飘。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道父亲“加速了进山的频率”却依然打不到猎物,是因为父亲已经年老体衰。
B.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雪、树林、风等坏境描写,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渲染了氛围。
C.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由“我”来讲述故事,既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有起到了烘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D.文章在艺术结构上平铺直叙,最后以照片《深情》结尾,出人意料,照应标题,安排巧妙。
【小题2】小说题目“深情”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文中多次出现的“那个人”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殷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画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画记号,用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划在易于腐烂的兽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樽一般只刻一个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小题1】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状况,在近六十年来的现代考古中,已经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B.研究汉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C.二里岗文化中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测汉字起源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
D.二里岗文化、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等陶器上的陶文,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有一定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没有找到可确证为文字的资料,这与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处于最上层的应该是二里岗文化,其次是河南龙山文化,处于最下层的是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
C.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所处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根据专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D.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已经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断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所以能保存下来;而划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划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够弄清汉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