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祭祖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祭礼的发展历程中,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变迁,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早在商代时,人们将祖先视为可怕的死者,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祈求祝福。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③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在秉持内在的祖先崇拜的信仰意义外,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含义。此时,祭祖礼仪不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也与国家的统治、社会的安定相联系。在这种背景下,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一套上至王侯,下达百姓的完善的祭祖礼仪体系。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但又是本国的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虽然不同阶层所设置的宗庙数量不同,但社会各阶层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礼记·大传》谓“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又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可以看出,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这就使得祭祖礼仪突破了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结合了国家统治的政治需求和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需求。从王朝统治者角度看,天子祭祖能够提升自身血统的神圣地位,增强自身统治的权威性。从社会运行角度看,祭祀祖先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周代宗庙体制的内容和形式在后世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却历久不衰,成为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保障。

④在传统社会,礼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同时具有更深远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这与礼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和利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有关,“先秦的礼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汉朝的礼主要发挥了建设新体制、实现‘大一统’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礼被突出地用以维护门阀的特权和地位;到了宋代,礼的重心则已向民间的礼教倾斜,而到明、清,民间礼教的发展达到极致”。与前代王朝不同,宋代统治者对礼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使用,突出强调礼仪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推进民间礼教的发展。同时,随着庶民宗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权利也在逐步扩大,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到国家礼仪文化体系当中。

(摘编自邵凤丽《社会治理视阈下“以礼治家”的历史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祭礼自先秦时期兴起以来,经历代王朝变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传统。
B.殷人认为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故举行祭祀活动,来防止祖先作祟,祈求祝福,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
C.祭祖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完善,是周代在祭祖礼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与国家统治、社会安定相联系的背景下制定的。
D.在传统社会,统治阶层更看重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使用道理论证,引用胡适《说儒》的观点,意在证明殷人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
B.文章第③段引用《礼记·王制》,通过不同阶层设置的宗庙数量情况,论述了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重视程度不一的史实。
C.文章第④段写到了先秦、汉朝、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礼的不同作用,论证了礼具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控功能。
D.文章梳理了祭礼在历代的含义和功能变迁情况,意在揭示出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仍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祀祖先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祭祖礼仪得以突破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与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紧密相关。
C.庶民宗族社会地位提高和文化权利逐步扩大,迫使宋代统治者重新界定和使用礼,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国家礼仪文化体系。
D.传统祭礼可谓精华糟粕并存,维持和巩固王朝统治的成分应当舍弃,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等优势应继承和发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0 10:5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成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这样的东西有很大概率是“牌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种,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种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眼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加此让人爱恋,以至于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村”制度的确立
①依据文献记载,“村”概念出现比较迟,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村”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看来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但《说文解字》中有“村”字的原形“邨”字:“邨:地名,从邑,屯声。”到东汉中后期,“村”的概念已经正式出现。南北朝时期,“村”字被收入字典中。“村”概念在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村”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
②至于“村”的意义,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显示,至南北朝时期,“村”仅仅为众多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具有“聚落”的性质,直至隋朝“村”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
③“村”从东汉中期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这种局面延续到唐初才有所变化。按唐例,国家刑书有四:律、令、格、式。律乃惩治违法乱纪者之条款,而“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令为国家之“制度”,为邦国政治之所依。若就地位而言,明显高于其余三者。“村”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村”制人令,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应该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创举,是唐朝开创新局面之又一表现,意义非同小可。
④总体看来,至唐朝,“村”已经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演变为一种基层组织,在地域性之外,开始具备制度性特征。唐朝从两个方面完成了“村”的制度性确立,一是称谓,包括以“村”名聚落和以“村正”名村官;二是对村正设置标准的规范,即是否设置以及设置多少根据村内家户数的多少而定。从百家以上增置村正一人的规定看,村正的设置办法脱胎于里正的设置制度。
⑤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南北分裂,政局动荡,地方机构滥置,“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朝一统,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竟也致富。然地方政治积弊已深,而隋运短祚,革弊成未竟之业。唐朝初年承袭革弊之势,并加强整顿力度,在继续省并的同时,进而对州县名称的紊乱及重叠现象予以规范,至贞观十三年而告终。“村”制度之推行即为唐朝整顿地方行政、革弊“求治”之一环。我们知道,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变迁存在着互为因果之关系,“村”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知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进步惟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而唐朝终获“蓬勃发展”之缘由也因此可见一斑。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村”概念出现比较迟,《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村”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这表明了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
B.“村”字的原形“邨”字在《说文解字》中有所记载:“邨:地名,从邑,屯声。”南北朝时期,“村”字被收入字典中。
C.东汉中后期,“村”的概念正式出现。“村”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因而“村”概念要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
D.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村”从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直至隋朝。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村”制形成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村”在唐初以前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而仅仅是一种具有“聚落”性质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
B.“村”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作为基层地方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C.至唐朝,“村”开始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向一种基层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D.唐朝从称谓和村正设置标准规范方面完成了“村”的制度性确立,为中国行政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北朝时期,“村”仅仅是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这与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机构臃肿有一定关系。
B.隋朝统一,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虽然革弊事业没有完成,但对后世政治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C.唐朝以国家制度,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说明了“村”制政策日臻完善。
D.“村”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见“村”制度的确立对李唐王朝的兴盛起主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产影视剧最受关注的现象莫过于“妖魔”横行。电视剧《花千骨》以平均收视2.213%的骄人成绩,打破了由《古剑奇谭》所引领的仙侠剧的收视纪录。而电影《捉妖记》也刷新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纪录。无论是《花千骨》《古剑奇谭》,还是更早的《仙剑奇侠传》,这些明显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标识的影视剧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游戏元素的应用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
魔幻题材影视作品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中国自古就有神话志怪的文学传统,观众接受起来难度不大。尤其被一系列婆媳剧、家庭剧、抗日神剧轰炸后,观众急需新鲜的题材和类型。另外,随着观众的低龄化,影视剧制作者也越来越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虽然表面充满了妖魔鬼怪,但这类作品走的还是《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的路子——借妖魔鬼怪写人性。魔幻类影视作品在故事背景的设定上看似逃避现实的沉重,在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世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但在主题的处理上,无论是自我救赎的成长类主题设置,还是跨越族群的仙与人、鬼与人、妖与人的儿女情长的情感表达,抑或是舍小我,拯救众生的宏大概念的设定都以其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和情感处理来揭露人性。魔、妖夸张化和脸谱化的形象处理,直指人内心不断膨胀扩张的欲念,而由妖、魔恢复成人需要的是爱的指引和人性的回归。无论是妖魔被刻意放大的“恶”的形象,还是神、仙所代表的至高的道德境界,人性的描绘在这些似人非人的形象中都被刻意放大了。在这里,虽是神是仙是妖是魔,但神、仙、妖、魔亦有人性人情,亦有七情六欲,人性的力量足以超越一切,也足以毁灭一切,善恶存在一念间,全在于心。
与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作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心理沉重和社会反思不同,魔幻题材影视剧的故事结局总是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切,观众在观看结束后得以完成其惩恶扬善的情绪释放。因此,好的魔幻类影视作品的内核,应该是“魔幻+现实”,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其异域氛围的营造、奇幻冒险情节的设定、武侠动作的设计、各种神秘元素的应用都应着眼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创作者让本该成为观众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这也是魔幻类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因此,一些魔幻题材的影视剧因其粗制滥造的视效制作、漂浮空泛的故事结构、脱离现实的情节设计、流于表面的角色表演以及对于原作的肆意篡改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叫座不叫好。
诚然,这样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以其天生的受众优势以及特有的类型优势,无论是在前期宣传上还是在对受众号召力上都占得先机,可以取得不俗的收视率及票房成绩。当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榨干了观众对这一类型、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兴趣之后,其又该何去何从?无论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当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管收视率有多高,影视剧创作者都应当具有对于现实主义的清醒认识,而不是迷失在赶时髦的大潮中。须知,能够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千骨》《捉妖记》《仙剑奇侠传》等影视剧作品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他们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等鲜明特点。
B.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以揭露人性为主题,但是在故事背景设置上,他们都以在世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来逃避现实的沉重。
C.《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都是表面写妖魔鬼怪,实际是写人性;同样,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借鉴了这一创作手法。
D.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他们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观众接受神话志怪的难度小,对抗日神剧等的观赏疲劳以及影视剧制作者能够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等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风行的重要原因。
B.一般来说,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会给观众带来心理沉重感,可以引起观众对社会的反思。
C.一些魔幻题材影视作品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是因为观众把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
D.一部优秀的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应该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还应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视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有众多的神、仙、妖、魔,他们也有人性人情,也有七情六欲,但对人性的描绘在作品中被刻意放大了。
B.观众看完魔幻影视剧后能够释放惩恶扬善的情绪,与这类影视剧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切的美好结局密不可分。
C.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虽然有天生的受众优势和特有的类型优势,但如果其创作这“竭泽而渔”,这类作品也会逐步失去市场。
D.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只有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不关注收视率及票房成绩的影视剧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国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第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B.第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D.文章观点鲜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详实,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浩繁的史诗,但先人们却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B.《长恨歌》一百二十行,在中国篇幅算长的,但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C.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中国诗坛因为中国诗歌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两条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