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小题1】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白居易《长恨歌》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1-30 11:2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

注 ①组丽:华丽。

【小题1】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
【小题2】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
【小题3】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通俗精妙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D.深入浅出
【小题4】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
【小题5】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    
甲文
乙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矣 分:区分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之道大博/ 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B.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儒者过也
D.岂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小题6】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