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  ,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8: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鲍竹溪先生传
袁枚
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①其奚辞?”
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诇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②,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瞻宗族乎?”
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黻以养尊章③,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
注:①衋然:伤痛的样子。注:①旧史官:作者的谦称。②堨(è):拦水的土堰。③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塾师疑其惮于勤   惮:敬畏B.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   裨:益处
C.岁以大稔 稔:成熟D.恭人郑氏未笄来归 归:出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古代科举制度凡应各种正式考试同榜登第的,都互称同年。
B.昆季:指弟兄,长为昆,幼为季。
C.不禄:死的讳称,古代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D.未笄:笄,簪子。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加笄,一般是指女子二十岁时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未笄即表示女子未满二十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
【小题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河南邯郸壁上或题云:“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严子陵钓台或题云;“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

(选自《袁枚诗话》卷四,有删改)

【小题1】在“学王、孟、韦、柳者”中,“王孟”往往并称,王维、孟浩然是盛唐“________诗派”的代表;在“太白、东坡以天分胜”中,太白的诗,本学期,我们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风可概括为________。
【小题2】“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语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层的标志句有两句,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凡事不能无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各种弊端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