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上盥手    高启
盥手爱春水,水香手应绿。
沄沄细浪起,杳杳惊鱼伏。
惆怅坐沙边,流花去难掬。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后因友人获罪被诛而连坐腰斩。
【小题1】一滴水中能见真世界,一首小诗中能见真性情。请简要分析诗人对水的那一份独特情怀。
【小题2】有人认为:诗中“水香”似是无理,“流花”其实应改为“落花”。你对诗中这两处的写法有何体会。请加以品味并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2-23 11:2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乃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祔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注释)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祔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和社稷的典礼。禘:一种祭祀大典。祠: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易》:指《连山易》、《归藏易》及《周易》,总称为“三易”,为儒家“五经”之一。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享庙:帝王祭祖庙;享,通“飨”。按礼仪,不得以燕服(日常闲居时穿的衣服)为祭祀之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昔岁吾行吴江上,得亭长所贻剑,匣藏爱重,未曾亵视。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见惨翳积蚀,仅成死铁。意惭身将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若此,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数月后,因过岐山下,得片石,如绿水色,长不满尺,阔厚半之。试以手磨,理甚腻,文甚密。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问于切磋工,工以为可为砥,吾遂取剑发之。初数日,浮埃薄落,未见快意。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工曰:“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归如其言,果睹变化。苍惨剥落,若青蛇退鳞,光劲一水,泳涵星斗。持之切金钱三十枚,皆无声而断。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②吾因叹,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突出了剑打磨之后___和_____的特点。
【小题2】本文第一段写得跌宕生姿,具体说来:珍爱之剑,竟成死铁,此第一层跌宕;常求淬磨,久乃得石,此第二层跌宕;  ,此第三层跌宕。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质刚者须时时磨砺,质柔者更须不断磨砺。
B.质刚者可暂不磨砺,质柔者须不断磨砺。
C.质刚者尚能磨砺,质柔者不堪磨砺。
D.质刚者必须磨砺,质柔者不能磨砺。
【小题4】从全文看,本文在说理上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5】本文主旨由第①段的故事引发,如果你来写第②段,你还可以提出什么观点?
观点: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依据: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吴元年召议礼仪,除中书考功博士。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之。而时已颁赦书,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 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一日览牒,有青蛙立案上,鼎曰:“蛙非黎异乎?果异,止勿动。”蛙果勿动,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寻进副使,徙晋王府右傅。坐累左迁,复授王府参军,召为刑部主事。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帝闻,悼惜,命葬之黄羊川,立祠,以所食俸给其家。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数:多次B.帝遣御史廉之 廉:廉洁
C.复以细故烦御史 故:事情D.鼎欲稽官吏利弊 稽:考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熊鼎政绩的一组是
①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②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③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④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⑤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谅胁迫熊鼎投降,他不加理睬;皇帝要授予熊鼎官职,他不为所动,等到为母亲守孝期满,他才到了京城。
B.当耿忠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后,在已经颁布大赦令的前提下,皇帝仍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这引起熊鼎的不满,并极力进谏,最终使皇帝改变了决定。
C.熊鼎治理台、温时,大力打击那些残暴凶恶的伪官悍将,使老百姓安居。他治理山东时,又采取郡县各备两份日历的办法来考查官吏。
D.熊鼎担任岐宁卫经历后,却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将情况悄悄报告给了皇帝。虽然熊鼎事先已知此事,但到敌寇反叛后,他还是被敌寇杀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2)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