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03-05 03:3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小题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小题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二)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节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夜筝》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筝与弹筝人,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
B.《夜筝》首句中写明月,借月交代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正衬出弹筝女的形象。
C.《夜筝》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独自弹奏、独自感伤,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心性。
D.《夜筝》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
E.《夜筝》这首诗能使人在想象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小题2】请比较《夜筝》与《琵琶行》节选部分,分析二者在描写内容上的异与同。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