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1)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为之宰:为孔子家宰,当在孔子为鲁司空司寇时。②与:给。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
注:子华,即公西赤。使,为孔子出使。釜,六斗四升。庾,二斗四升。秉,一百六十斗。
【小题1】“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
【小题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3:0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桐庐郡严先生①祠堂记

(宋)范仲淹

①先生,汉光武②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③,臣妾④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⑤,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②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③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   )名教( )。

④仲淹来守是邦⑥,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⑦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①严先生: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②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③得圣人之时:语出《五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赞孔子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当世圣人。④臣妾:臣民。⑤得圣人之清:语出《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赞伯夷是品行高洁的贤人。⑥是邦:即睦州,当时范仲淹被贬知睦州。③复:免除徭役。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者 也
B.乎 矣
C.于 也
D.之 矣
【小题2】赏析第①段两句画线句的妙处。
【小题3】下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引用《蛊》卦内容,是为了赞扬严光归隐江湖的高洁。
B.引用《屯》卦内容,是为了赞扬光武帝能够礼贤下士。
C.借肋《易经》对举,赞扬严先生和光武帝的友谊之深。
D.借助《易经》对举,形成对偶偶,自然贴切,一气贯通。
【小题4】对本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借贬抑光武帝,来反衬严光隐居的高洁。
B.第③段画线句用光武帝衬托严先生,赞扬他的美德与日月同辉。
C.作者为了建造祠堂来祭奠严先生,而免除了他家后人的徭役。
D.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整散结合,笔力雄健“直追秦汉”。
【小题5】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②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③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④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⑤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必欲之(_______________)  
(2)贼若出兵公(_______________)
(3)帝闻之大惊,汉曰(_______________) 
(4)于是飨士马(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于其郭中”
A.来于秦。B.见相如。C.左右欲相如。D.卷天下。
【小题4】请概括刘尚被困之因。
【小题5】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具体内容
如何评价汉武帝
戒吴汉
莫轻敌,据广都
(3)
责吴汉
(1)
(2)
还广都,得其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简斋寿序

(清)张惠言

襄郑先生梦杨为余言,乾隆间常州大饥,太守金公助富民出栗以账,设局于东门之外,择邑中贤者董之。一时措绅士民,无不竭力助太守养百姓,而简斋徐君为贤。其贫待赈者,君自出资私给之。

先是,夏六月不雨,君辄赴荆溪山中购薪,积数百万束。或问何为,叹曰:“阴雨而彻桑土,岂有及耶?”已而账局设,薪苦乏,皆资于君。人多君之仁,而服君见事之豫也。俄而君遺疾殆甚,寤梦中恒喃喃语,皆与饥民问讯声也。一夕,梦神语之曰:“尔有隐德,当延算,第无忧疾。”

寤而释然,病良已。余闻而悚然。因果之说,儒者所不道,而积善获福之理,则天道之可信者。 夫为善者,苟有果报之说于其胸中,则其为善也必不诚;苟诚矣,必不求其报。而其善气之所涵煦,自有以引其泽于子孙,而况其身乎?君之得福于神,非怪也,理也。以是心慕君,恨未得识。

嘉庆辛酉冬,见君子世楠于京师,文而有容。人咸谓君有子将昌其门,则余曩者之言为不妄矣。世楠言君游山左时,闻父疾,不及束装,昼夜步行百馀里,八日而抵家。父适思干脯,君急供之,已不能食。自是见脯辄泣下,遂不御肉,至今数十年。君年五十后,尽摈尘务,与人子言孝,与人弟言悌。推其心,惟恐一日之善不及于人,而接于我者,一人之不化于善,则其心引以为大歉也。夫以因果而为善,岂君子所弗许哉!然而所以辫其诚不诚者,无他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乐人善而自多其功者,谓之悖施。故君之生平,施予事甚多,而余独于世楠此言知君之能诚于中也。

于是世楠曰:“明年吾父七十有一, 正月六日为其生辰,欲乞子一言为寿,可乎?”余以为古之为寿者,主于称德劝美。以介纯嘏已耳,不必其在生日也,而况必于十年之期乎?唐人之庆开秩也,恒以十一之岁。子之亲又适当其时,余其可以无言?虽然,夫称人之德,颂人之美,将以发潜德为世劝也。

夫构浮说以祝其人之永年,而其言无所立者。余弗敢道也。故述吾所闻及所论于君者,以序之。

(《茗柯文外编》卷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君之仁 多:称赞
B.俄而君遘疾殆甚  殆:疲惫
C.有以引其泽于子孙 引:延续
D.遂不御肉 御:进用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闹饥荒前,常州干早,徐简斋奔赴荆溪山中购买柴火,可以看出他能够预判事势。
B.徐简斋病重,神灵告诉他不要担忧疾病,因为他有不为人知的德行,会延长寿命。
C.作者认为行营,心中不能存有因果报应之说,否则行善一 定不够诚恳。
D.徐简斋一生常常用财物局济他人,源于 他想积累善行荫洋子孙后代。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太守金公劝富民出菜以赈,设局于东门之外,择邑中贤者董之。
(2)夫构浮说以祝其人之永年,而其言无所立者,余弗敢道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     不拘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 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气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