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贡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注重民意,君轻民贵,师生平等和谐等观点,充分说明孔子是主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的。
【小题1】从甲文看,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依据是什么?(1分)
【小题2】乙段文字,对儒家有关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结合《论语》的有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10 07:3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改元宝鼎

吴主以陆凯为左丞相,万彧为右丞相,吴主恶人视己,群臣侍见,莫敢举目。陆凯曰:“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猝有不,不知所赴。”(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吴主居武昌,扬州之民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穷匮。凯上疏曰:“今四边无事,当务养民丰财,而更穷奢极欲,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昔汉室既衰,三家鼎立;(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臣愚,但为陛下惜国家耳。武昌土地危险,塉确,非王者之都,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观之,足明民心与天意矣。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 来,有千数,此耗財之甚者也(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愿陛下省息百役,罢去苛扰,料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国家永安矣。”吴主虽不悦,以其宿望,特优容之。

九月,诏:“自今虽诏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

戊戌,有司奏:“大晋受禅于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从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冬。

永安山贼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北至建业,众方余人,未至三十里住,择吉日入城。遣使以谦命召丁固、诸葛靓,固、靓斩其使,发兵战于牛屯。但兵皆无甲胄,即时败散。谦独坐车中,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白吴主,吴主并其母及弟俊皆杀之。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为得计,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十一月,初并圜丘、方丘之祀于南北郊。

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

十二月,吴主还都建业,使后父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收留镇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颇推令谏争,滕后之宠由是渐衰,更遣牧居苍梧,虽爵位不夺,其实也,在道以忧死。何太后常保佑滕后,太史又言中宫不可易。吴主使巫觋,故得不废,常供养升平宫,不复进见,诸姬佩皇后玺绂者甚众,滕后受朝贺表疏而已。吴主使黄门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千数,而采择无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粹有不,不知所赴 虞:欺骗
B.发兵战于牛屯 逆:迎,抵抗
C.固不敢杀,以状吴主 白:禀告
D.虽爵位不夺,其实也 迁:放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有千数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丙午朔,日有食    不如因而厚遇
C.在道忧死 作《师说》贻之
D.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 名所谓华山洞者,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B.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本文中代指前代历法。
C.戊戌,即戊戌年。古人干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本以纪日,后又用以纪月纪年。
D.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两千石,在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机关长官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B.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C.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D.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V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小题5】下列对原文存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主居于武昌,扬州百姓逆流而上提供物资,在没有发生灾荒的时候,就已经使 百姓精力用尽;又奢侈无度,国无大事,己经国库空虚了。足见,吴王昏庸,劳民伤財。
B.吴主左承相陆凯忠言直谏,进言吴王减免劳役、捐税,减少宫女,严格选官,然 而未被采纳。
C.吴主庶弟协同山贼犯上作乱,终被活捉,吴主杀死了孙谦及其兄弟、母亲,不念 亲情。
D.吴主迷信巫术而又好色无度,后宫女子上千依然不断选人入宫。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
(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攢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熏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外崇峰复嶂,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霄,森列门内   干:冲
C.寺长老出迎客,坐后堂 延:延请
D.褰裳援萝,苍莽中   履:鞋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耆英少俊,序齿行 下江陵,顺流东也
B.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 用亡郑以陪邻
C.众兴未尽,席地坐   夫夷近,则游者众
D.分韵赋诗者久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小题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同类题3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剽掠其人,倚叠山 举以予人,弃草芥
B.秦爱纷奢人,人亦念家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C.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又杂植兰桂竹木
D.杳不知其所也 秦人视亦不甚惜
【小题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描写出在阿房宫里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B.选文划线①句中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豪华奢侈生活的羡慕之情。
C.选文划线②句中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比较对象,一方面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

同类题5

阅读《放鹤亭记》,并结合《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完成各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万顷之茫然   凌:凌空 ②高而望 升:登。
B.①虽舍万殊 趣:趣味、乐趣。  ②草木天 际:接近。
C.①山川相缪:盘绕。 ②纵其所如     如:像……一样。
D.①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②而玩之 狎:亲昵。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幽壑之潜蛟    ②月明星稀,乌鹊飞  ③群贤毕至,少咸集
④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  ⑤鱼虾而友糜鹿 ⑥则傃东山而归
⑦饮酒于斯亭而之 ⑧葛衣而鼓琴
A.①⑤/ ②③⑥/ ④⑧/ ⑦
B.①⑤/ ②⑥/ ③/④⑦/ ⑧
C.①/ ②⑥/ ③/④⑧/ ⑤⑦
D.①/ ②③⑥/ ④⑤⑦/ 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小题4】下列对《放鹤亭记》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C.“《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儒家“六经”。
D.“《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小题5】下列对《放鹤亭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闲适自然的生活图景和不为世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
B.熙宁十年秋,彭城发大水,洪水涨到云龙山人的草堂的门一半的高度,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迁居到故居的东边。
C.云龙山人张君养有两只鹤,早上外出翱翔,晚上回来,因而他给自己修建的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D.苏子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将此事引以为戒。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放鹤亭记》)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