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慎人

①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②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③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根据文意,题目“慎人”的含义是 __________ 。
【小题2】对“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奚的谋略不能和对方相抵,做事情却必定成功,这不能说明他是贤德的人。
B.百里奚出阴谋诡计不恰当,做事情却必然获得功劳,这不能说明他是有贤德的人。
C.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
D.百里奚的谋略不能和对方相抵,做事情却必然获得功劳,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⑴所以见尽有之也。
⑵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⑶时使然也。
⑷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A.⑴⑷⑶⑵B.⑷⑵⑴⑶
C.⑶⑵⑴⑷D.⑵⑴⑷⑶
【小题4】公孙枝认为缪公不会“为天下笑”的理由是 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5】简析本文举例论证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12: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闻而审,为福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 有闻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 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 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囚。
【小题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师而有材 达:显达
B.不主重惑者  肖:贤达
C.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怠慢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苛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5】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镒,古代重量单位。24两为一镒,一说20两为一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逍遥游》“置杯焉胶”)
B.而越人信机    机:吉凶之兆(《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逍遥游》“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小题2】以下句子和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
A.我决起B.泉涓涓始流
C.举世非之不加沮D.天柱高北辰远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古人“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并序》)
(4)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诛不之民以求利 (______)    ②其势可也(_______)
【小题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小题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小题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