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慎独”是儒家提倡的修身之法,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时刻注重道德修养。下面的语句与“慎独”无关的一项是
A.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增广贤文》)
B.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D.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2-13 09: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②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③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家有老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皆有本色。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④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如贫人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

⑤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作家应该坚持______为文(填文中词语),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小题2】以下这段文字应出现在原文哪两个段落之间。( )
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⑤之间
【小题3】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写文章不需要追求文字上的工巧,只要直抒胸臆,信手写来即可。
B.作家应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不能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C.诸子百家的学术主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见解,即写出自家本色。
D.唐宋以后推崇儒家学说,一定程度导致唐宋文学发展受到限制。
【小题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举陶彭泽与沈约之例的作用。
【小题5】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 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 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 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不敢复有治 株连,牵连
B.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C.而又有剪发门 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领头人
【小题2】下列与“人皆得以隶使之”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
C.佯狂不知所
D.由是观,则今之高爵显位
【小题3】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素不闻诗书之训。   译文: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
B.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C.忠义暴于朝廷。   译文:忠义之举在朝廷上暴发。
D.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反衬了五烈士品质的崇高与行为的光明磊落。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鲜明揭示出当时政治的黑暗与形势的恐怖。
C.这两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五人抗击阉党的政治影响和重大意义。
D.作者叙议结合,层层对比;巧妙设喻,说理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二)

媭砧课诵图序

王拯(清)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其志。

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臣孤弱  愍:怜悯
B.以不得其志  遂:实现
C.自七岁时 念:思念
D.免其堕弃之日深 庶:期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猥微贱,当侍东宫 因为长句,歌赠之
B.不材拯官京师日所作也   是社稷臣也
C.姊复寄食宁氏姊广州   季氏将有事颛臾
D.庶免堕弃之日深 春与秋代序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既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又表达了对朝廷多次征召的感激之情,点明矛盾所在,突出了进退维谷的狼狈。
B.王拯在京城做官,有感于自己学业日益荒怠,又想起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请人绘了《媭砧课诵图》,并写下此文作为鞭策。
C.选文二运用顺叙,依次写出作者从七岁到三十岁与姐姐相处的点滴往事,表现出作者对姐姐深切的追忆与真挚的感念。
D.《陈情表》叙祖孙之情,《媭砧课诵图》写姊弟情深,前者多用整句,朗朗上口;后者多用白描,语言平实动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