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面句子
(1)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9 11:0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礼记·祭义》

【小题1】“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一句在甲、乙两段中重复出现,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小题3】曾子是否接受孔子的观点?结合甲乙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的“数”,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 与 ②B.② 与 ③
C.④ 与 ⑤D.② 与 ④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杳不知其所之也。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 子 曰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饱 而 知 人 之 饥 温 而 知 人 之 寒 逸 而 知 人 之 劳 今 君 不 如 也 公 曰 善 寡 人 闻 命 矣 乃 令 出 裘 发 粟 与 饥 寒。
——选自《晏子春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怪说
(清)黄宗羲
梨洲老人坐雪交亭中,不知日之早晚,倦则出门行塍亩间,已复就坐,如是而日而月而岁,其所凭之几,双肘隐然。庆吊吉凶之礼尽废。一女嫁城中,终年不与往来。一女三年在越,涕泣求归宁,闻之不答。莫不怪老人之不情也。
老人曰:“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讦者二三,绝气沙墠者一昼夜,其它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李斯将腰斩,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免,岂可得乎!’陆机临死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吾死而不死,则今日者,是复得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复闻华亭鹤唳之日也。以李斯、陆机所不能得之日,吾得之,亦已幸矣,不自爱惜,而费之于庆吊吉凶之间,九原可作,李斯、陆机其不以吾为怪乎!然则,今之默默而坐,施施而行,吾方傲李斯、陆机以所不如,而又何怪哉!又何怪哉!”
注释: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为东林党的著名领袖,曾组织义军抗清,失败后致力于学问著述。②名捕:指名逮捕;③守围城:守在被清兵围住的城市内。④告讦(jié结):告发;⑤沙墠(shàn善):沙地;⑥连染:牵连⑦李斯:李斯,上蔡人,秦国丞相。⑧陆机: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西晋文学家。⑨施施:缓慢地。
【小题1】“说”是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内容说明这一文体的特点。
【小题2】阅读第一段。概述老人“不情”的表现。
(1)皆日默坐独行;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小题3】分析文章列举李斯、陆机的事例的作用。
【小题4】第二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生,李斯、陆机难道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B.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生,李斯、陆机大概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C.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兴,李斯、陆机大概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D.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兴,李斯、陆机难道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小题5】联系全文,赏析结尾句“而又何怪哉!又何怪哉”。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