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随州李君墓

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竟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有争也,非其解不息。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浸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资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可朽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注)受性:赋性、天性。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B.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C.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D.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与疏,都是臣子向君主上的奏章,属于奏议类文章,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并逐条陈述分析的一种文体。
B.道光是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年号来纪年和区别新旧君主,汉武帝首创。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C.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政等事务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D.里,有街坊,邻里之意。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文中“里有争也”指邻里有所争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君公心处事;李君生情刚正耿介,偶有对自己有利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所以,当他去世的时候,人们都为他悲伤哀哭。
B.李君心系百姓;邻村有块田,长时间被水淹没,差役向邻田催要田赋,村民为此苦不堪言,李君奔走官府,为村民哀求免除田赋,最终成功。
C.李君临危不乱;嘉庆初年,盗匪打算大肆劫掠澴潭镇。李君告诫全镇,每人背一捆柴火,临水排列,整夜焚烧,火光绵延六七里,随州因此没有被攻陷。
D.李君勇于任事;他竭尽全力为乡里兴利息争,因此所以乡里有什么事情,非李君倡议就兴办不了;邻里有所争执,非李君解劝不能平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
(2)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4 10:1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小题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小题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莫非经也。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其道一而已矣。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与夫顦顇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间,勤不经者,相去甚远。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经,有大过人者。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经之荒亦已久矣。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于宽又何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孔子不得位  得位:得志
B.勤不经者 废:停止
C.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 乡:向往
D.而与吾锄治之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经之名,莫非经也   人非生知之者
B.其得力经 月出东山之上
C.殆不若向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
D.藏之名山,待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2)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 容

①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入坐,知从郡城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②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③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

⑤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古代散文联璧百篇》)

注 ①箸:筷子。②讲钧礼:行平等之礼,意即免除了尊贵上下之礼。钧,通“均”。③不饬:不守规矩。④倾盖不意:意外地发生了交往。⑤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老人入坐(_______)  (2)知从郡城童子试归(________)
(3)箸叹曰(________)   (4)于是芋老人之名大(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独妪居渡口    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
B.生之饱 谁为大王此计者
C.今烦尔妪一煮芋也 是芋视妇也
D.使人访其夫妇,载来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2)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小题4】第③段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为官而□□”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
【小题5】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类似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请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