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古文选段,完成各题。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来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选自郑日奎《醉书斋记》)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瞤(jiàn):窥视。
【小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2)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小题2】赏析本选段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6: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无所借宥。久之,恶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无犯,入即齑汝肉矣。”令尝间语公,谓寰内之治,难以比诸外,当少宽,取无事以去;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内外之异,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职在奉助,惟知以殉公为称,不知其余矣。”

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颌之,曰:“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

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

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见感注入谢

以功迁除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送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呜呼!公为人器宇傥荡,望之魁崛伟人也。喜大节,善论议,于世务纤悉无不该究,听之灼灼,皆可立施用者。与人款曲,接以恩决,无一不相能,故死之日,上下威嗟悼之。

(选自《全宋文》卷一一○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B.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C.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D.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文中“迁”是指官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表示升职;“迁除”、“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
D.屯田郎中职责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公执法严厉。石公没有听从县令的建议,认为朝廷立法应天下无别,治理京城近处不应与外地不同,执法不可宽松。
B.石公赴任不退缩。虽然虹县习俗邪恶,难以治理,石公毅然赴任,他希望如有政务需要禀报,州府不要庇护自己的差失。
C.石公秉公执法。有富人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他的党羽谋划收买别人来替他顶罪,被石公识破,最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
D.石公待人和善。他对人殷勤应酬,以恩善待人,能和人们和睦相处,在他去世后,人们都嗟叹悼念他,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苞禁酒之议

①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②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③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小题1】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
【小题3】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___(用原文词句回答)。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
【小题5】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父马赞

(清)莫与俦

先王父崇级君好马而善相,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不当意。山砦蛮家有一驹,善蹄龁人,砦中莫敢近者。出牧,常数日不归。先王父闻之曰:“此良马乎?”令奴子招弟往视。返,白以神俊。王父复亲视之,信。议售,马主以不能驭,取直极廉。而曰:“马素无缰辔,要自施之。服不服,不吾与也。”而招弟固善服马,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腾山越涧,往复约百里。马倦,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乃结带为辔,牵以归。

乃驯良无,然惟先王父及先君能骑之。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日食,尽粟四五斗。王父爱之甚,每亲饲之,否则先君饲之,招弟饲之。他人少近之,则蹄龁立至矣。又解人语。先君读书于羊安,去家五十里。月令马致米,盈其驮,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有顷,先君闻嘶声,则马立学舍外。卸其驮,曰:“速归!”有顷,已复至家。往返不须人驭也。凡所曾经历,语地名,即能自至其处。以故先王父适远,有句留,马率自归。计事竣,当往迎,皆命马。

知本州某闻其异,必欲以重价致。先王父不肯,然以其地方官,强应之。令招弟牵往,系州署堂下桩。谓其圉人曰:“须数健者视此马。不尔,不能有也。”各笑颔之。招弟出城里许,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乃还价,归马。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至先王父卒之夜,马悲嘶,不食毙。先后在吾家,计三十年。

赞曰:“其附主也,似感知己,其致力似图报恩。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其主而殉之身。此古烈丈夫事,尚不易得之今之人。马乎!尔犹负毛插角之伦乎!”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王父:祖父。②砦(zhài):寨子。③先君:已故的父亲。④圉人: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泛指养马的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倦   稍:稍微
B.乃驯良无  匹:比得上
C.常数日不归 听:听任
D.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云    云:助词,无实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此良马乎 皆出于此乎
B.二倍常马 而青
C.语地名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D.马悲嘶,不食毙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B.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C.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D.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小题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该马的能力超群的一组是
①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
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③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
④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
⑤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
⑥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高度赞美了此马的至情忠义,具有“古烈丈夫”风范。此马对主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主人死后它也绝食而亡,以死相报。
B.此马在山寨的蛮人家里时,从没安过辔头,也没有缰绳,很喜欢踢人咬人,没人敢接近它。其主人认为此马难以驯服,见先祖父要买,就贱卖给了懂马的先祖父。
C.先祖父骑着此马要是去了稍远一点的地方,且有事要多逗留会儿,马总会自己先回来。它估计主人的事情办完了,又会自动去接他回来。
D.本地知州听说了这匹马的种种神奇传闻,决意要重金买马。先祖父刚开始不肯卖,然而考虑到知州的身份,就勉强答应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
(2)须数健者视此马。不尔,不能有也。
(3)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其主而殉之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秋湖觞芰:秋湖,指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作者曾燠(yù)于乾隆五十七年出任两淮盐运史,并在扬州设有驿馆。因在闰六月游湖,故称“秋湖”。“觞”,古代称酒杯,此处含有饮酒欣赏的意思。芰,指菱、荷一类水生植物。②香海之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一。③远公之社:指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为弘扬佛法而开创的莲社。④双蕖之怨:“双蕖怨”为古代乐府曲名。⑤和⑥中的“董、巨”“徐、黄”指的是董源、巨然、徐熙、黄筌,他们都是南唐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嫩:轻、微。
B.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空:空旷、开阔。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顺、不和谐。
D.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拙:笨拙、不聪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胜游”(即“畅快游览”)感觉的一组是(   )
①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②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 
③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④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⑤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等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从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小题4】用斜线(/)给上面文段中画横线并字体加粗部分断句。
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随州李君墓

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竟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有争也,非其解不息。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浸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资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可朽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注)受性:赋性、天性。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B.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C.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D.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与疏,都是臣子向君主上的奏章,属于奏议类文章,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并逐条陈述分析的一种文体。
B.道光是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年号来纪年和区别新旧君主,汉武帝首创。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C.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政等事务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D.里,有街坊,邻里之意。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文中“里有争也”指邻里有所争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君公心处事;李君生情刚正耿介,偶有对自己有利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所以,当他去世的时候,人们都为他悲伤哀哭。
B.李君心系百姓;邻村有块田,长时间被水淹没,差役向邻田催要田赋,村民为此苦不堪言,李君奔走官府,为村民哀求免除田赋,最终成功。
C.李君临危不乱;嘉庆初年,盗匪打算大肆劫掠澴潭镇。李君告诫全镇,每人背一捆柴火,临水排列,整夜焚烧,火光绵延六七里,随州因此没有被攻陷。
D.李君勇于任事;他竭尽全力为乡里兴利息争,因此所以乡里有什么事情,非李君倡议就兴办不了;邻里有所争执,非李君解劝不能平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
(2)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