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无狭居记

刘大櫆

①昔姚君松谭先生读书渝水之上,固其室屋之浅小,而扁之曰“无狭居”。后先生以病归里。既谢世,而先生之子竹舫先生及其孙咏棠自县城徙居县境之东鄙;未数年复徙归于县城。凡历祖、子、孙之世,居四迁,而无狭居之名不废,所以见思先人之志,永矢不忘也。

嗟夫人之寄生于天地犹履迹之在雪居宁有狭不狭乎?余不及见松谭先生,而去年春,竹舫先生复以事客岭南,亦无缘由相见。独咏棠朝夕与处,每相与把酒笑谑歌呼,极往还之尔。入其室,芝草盈阶,而图书星列于几席。余竦然异之,咏棠慨然叹曰:“此吾祖所以所以名其读书之室,而吾父继之者也。今吾亦于此效占毕焉。吾祖吾父读书皆不达,至于吾则又何冀?”

③夫以咏棠之三世读书,而又能不忘其先人,则所以垂名千载之下,而归荣其祖父者,固在于此。余于咏棠乎望之!虽然方松谭先生名其室之时,岂知二十余年之后而余之为其记也哉?

注释:①占毕:诵读,吟诵。
【小题1】姚咏棠的居室沿用祖、父“无狭居”的名字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用“/”给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断句。
嗟 夫 人 之 寄 生 于 天 地 犹 履 迹 之 在 雪 居 宁 有 狭 不 狭 乎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松谭先生室屋矮小却题名“无狭居”,有“何陋之有”的意味。
B.松谭先生带着儿孙们多次在县城和乡下间迁居,最后定居县城。
C.咏棠在县城里的居室,环境很清雅,几席之上到处都摆放着书。
D.咏棠认为读书并没有让祖、父仕途发达,自己读书也没有指望。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10: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木简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予愠为戏,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犹是也夫!

(周容《春酒堂诗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命小奚以木简书从(____________) (2)渡者视小奚(____________)
(3)速进,则(____________)  (4)予愠为戏,行(___________)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命小奚木简束书从   ②天下之躁急自败
犹是也夫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小题3】对“予爽然”的“爽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不能进城感到十分懊丧。
B.为渡者的戏言感到十分恼怒。
C.为不听渡者的忠告,悔恨交加。
D.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不对而茫然自失。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②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小题5】短文记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悟出了一点哲理: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诚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叙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曹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见明季多 故:_______
(2)奉嗣母王氏避常熟 兵:_______
(3)炎武自用世之略 负:_______
(4)事不 克: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得脱 不知何时止不盈
B.有与平日闻不合 无不快
C.唐王兵部职方郎台 且硕茂早实
D.所至地 今众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请议,实他邦所少。
(2)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小题4】文中表现顾炎武有“复明”之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所写的顾炎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奇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ǐyŭ,疏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B.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C.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D.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论语》《大学》《尚书》合称“四书”。
B.“闾阎”,原指里巷的门,泛指住宅、房屋,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在文中泛指民间。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因“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而群臣不可直呼帝王,所以借用“陛下”尊称帝王。
D.“东宫”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太子所居之宫,因此可以借指太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所以东宫又称青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