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武夷山记
(清)袁枚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睪如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呈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日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厓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玩游,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选自《小仓山房续文集》,有删改)
(注)①睪(gāo)如:高的样子。②翰音难登:此处或可释为飞禽难越,或因山如屏障,高飞的声音也超越不过。③禹铸九鼎: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以象百物。④罔象、夔、魈:罔象,传说中的水怪。夔,传说中山林中的精怪。魈,山林之怪。此处指大鼎的形状。⑤烛跋:蜡烛点完燃尽。⑥营营:来来往往的样子。⑦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喻年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先整体从山的形势与游者的乐趣上概括武夷山的迷人之处,然后以白描的手法描写武夷山的奇特景观。
B.本文以沿九曲溪游览为线索,作者知道“此山有九曲名”,在前后两天的行程里一一游历了武夷九曲,独抒灵性,写了这篇别具一格的山水游记。
C.作者以文喻山,对武夷山做了总结性的议论,概括了武夷山风景的曲、峭、新、遒紧四大特征。
D.作者把自己的心志情韵寄托于山容水态之中,既把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又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30 09:48: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3

   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

袁枚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君为两公犹子。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卒时年四十三。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故事:游徼簿尉,流外职也。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以利,无所不可为。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之。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

嗟乎!人,器也;官,水也。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也。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呜呼,其可铭也已。

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铭曰: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呜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列中外 中外:朝廷内外
B.辄不自重,以利 怵:诱惑
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之  济:救助
D.见之者皆知其不也    称:赞扬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
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
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
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2)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高君“足以抗颜而无惭”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某狱  决:打开
C.代为筐箧    治:备办
D.来旧邦 朅:离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往往旧治之所 其身也,则耻师焉
B.谈乃父事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身之老衰   彼恶乎待哉
D.离合 襟三江带五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主 人 仍 送 至 前 所 迎 处 代 为 治 筐 箧 束 缰 靷 毕 握 手 问 曰 何 时 再 见 先 生 余不 能 答 非 不 答 也 不 忍 答 也。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女弟素文传

枚第三妹曰机,字素文,皙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缃庋积。雍正元年先君客吴中,闻衡阳令高君清卒,库亏,妻子狱,叹曰:“我高公幕下客也。非我往,则难不解。”遂治装,历洞庭而南,告其弟高八曰:“而兄倾库供上官,吾尝止之,而兄不可;则劝其簿籍而加印焉,亦知正为今日计乎?”高大悟,检箧得印簿,诉制军。制军者,大学士迈柱也;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当是时,簿中贵人隐探高氏孤稚无能为,使人具三千金,啖先君。先君怒而叱之。高八益感谢。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未周,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

乾隆七年,高八执讯来曰:“某子病,不可以婚;愿以前言为戏。”先君犹豫,妹侍侧,持金锁而泣,不食;先君亦泣,亦不食。以其意复高氏。高之族人惊,欢传高氏得贞妇。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有禽兽行,叔杖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言辞婚。贤女无自苦。”妹闻如不闻,竟适高氏。

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见书卷怒,妹自此不作诗;见女工又怒,妹自此不持针黹。索奁具为狎邪费,不得则手掐足踆,烧灼之毒毕具。姑救之,殴姑折齿。输博者钱,将负妹而鬻。妹见耳目非是,告先君。先君大怒,讼之官而绝之。

妹归侍母。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如皋人至,必出问堂上姑安否,寄赠服食甚谨。

前一年,高氏子死,妹亦病,以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矣,目犹也,抚之乃瞑。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库亏,妻子狱 系:牵连
B.而兄倾库供上官   曩:从前
C.时妹未周  晬:婴儿满一周岁
D.目犹也    瞠:瞪着眼睛直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阳县令高清去世,他的妻儿被关押入狱,袁枚的父亲曾是高清幕府门客,于是前去救助高清妻儿。
B.为了答谢袁枚父亲的义行,高八做主为自己未出生的儿子与袁枚的妹妹袁机定了亲事,并以金锁为信物。
C.高八儿子长大后品行恶劣,行为不端,不愿娶袁机,高八写信以儿子生病为由取消婚约,袁机知道后很伤心。
D.文章重点表现袁机的德能与才华,表现了作者对妹妹遭遇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邪恶不公的愤怒。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B.先君,通常有这样几个义项,一是指前代君主,二是指自己的祖先,三是指已故的父亲。由文中语境来看,文中应该指的是“自己的祖先”。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D.女工,亦作“女功”“女红”。旧时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
(2)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
(3)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
【小题5】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袁机的形象特点,不超过3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