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征君①传(节选)
(清)方苞
①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②,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⑤奇逢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ჿ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③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往君”,又称“征士”。②国朝:古人称当朝为国朝, 此指清朝。③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___) (2)缪昌期次第死厂狱(___)
【小题2】对“而内行笃修”中“笃”释义正确的—项是
A.深厚B.丰厚C.忠厚D.宽厚
【小题3】对“逆率子弟躬耕”中“逆”释义正确的—项是
A.预先B.背叛C.抗拒D.接受
【小题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可强以仕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C.而人无忌嫉者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D.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小题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小题6】为什么“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与推断。
【小题7】方苞对人物传记强调舍其“末迹”,著其大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孙奇逢的“大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3:3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先母行略

方苞

吾母姓吴氏,先世莆田人,后迁京师。外祖讳勉,为名诸生,贡成均,知同、光二州,同知绍兴府事。以直节其地权贵人,罢官,流转江、淮间。于吾宗老涂山所,见先君子诗,因女焉。

吾母生而静正,诚意盎然,终身无疾言遽色。五六岁时,外祖每曰:“吾宗衰,此女乃不为男儿。”遇经史中女事,必为讲说。及归先君子,不及事姑,或语及先王母,辄哽咽欲泪。前母姚孺人遗女二。次姊少桀傲,母呴濡久而悔悟勉为孝敬。

先君子中岁尤穷空,母生苞兄弟及女兄弟凡六人。一婢老不任事。缝纴、浣濯、洒扫、炊汲,皆身执之。方冬时,仅絮一衾,有覆而无荐。旬月中,不再食者屡焉。而先君子喜交游,江介耆旧过从无虚日,必具肴蔬,留竟日。母尝疽发于背,犹勉强供事,十余年,无晷刻休暇。而先君子性严毅,丝粟不治,客退,必诘责不少宽假。母益笃谨,无几微见于颜面。及先君子将终,恻然曰:“与若共事五十年。若于我,毫发无愧也。”

母性孝慈,而外祖父母及舅氏皆客死,继而吾弟早夭,兄及姊冯氏者复中道夭。默默衔悲忧,遂成心疾。六十后患此几二十年。每作,昼夜语不休,然皆幼所闻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时事,无涉鄙倍者。卧疾逾年,转侧痛苦,见者心恻,而母恬然。时微呻,未尝呼天及父母。既弥留,苞及小妹在侧,无戚容悲言,恐伤不肖子之心也。生平未尝一语詈仆婢,而能使爱畏,不敢设欺诳。卒之后,内御者老幼悲啼,过于子姓,不可曲止焉。男苞泣血述。

(注释)①呴濡:喻慰藉,救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 以直节其地权贵人    ⑵ 仅絮一衾
留竟日 ⑷ 兄及姊冯氏者复中道夭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名诸生   必讲说B.无几微见颜面   若
C.皆身执   恐伤不肖子心也D.有覆无荐 先君子喜交游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⑴ 而先君子性严毅,丝粟不治,客退,必诘责不少宽假。
⑵ 每作,昼夜语不休,然皆幼所闻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时事,无涉鄙倍者。
【小题4】“而母恬然”表现出先母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小题5】方苞为清代桐城派领袖,主张文之工致,不在辞繁言冗,而在于“情辞动人心目”,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节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行入古寺 (2)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B.(1)而不可开 (2)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C.(1)史噤不敢声    (2)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D.(1)使史敝衣 (2)愿足下虑之(《荆轲刺秦王》)
【小题2】与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阅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
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
D.“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对史可法给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2)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

睢州汤公内召时,吴人已建生祠,刻石纪德政。其殁也,巷哭里奠,搢绅学士争为诔表传记其家有状有志铭,有编年之谱。而德教在民及诈不信之先觉,耳目众著,甚为万世标准者。

公巡抚江苏时,上言:“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故每遇国有大庆,或水旱形见,不肖者转急征以待赐除。必豫免;次年然后民不可欺,吏难巧法。”圣祖皇帝深嘉与之,遂定为法。康熙年间,特谕户部。自今以往海内农田正赋编折银,通三年轮免一年,周而复始,直省均以遍皆豫免,不问丰凶。其后虽以西边事起中辍,而大训炳然。是公之訏谟,实受其福者,非一世也。

淮泗涨漫,山阳等七州县,荡离居。上南巡,命浚海口以泄积水。敕于成龙主工值寻以廷臣议,使受靳辅节制。成龙议工费八十余万,辅议海口沙淤,非起高邮车逻镇筑高堤,束内水高丈余,不能出海,费二百七十八万。上召辅及成龙面询。成龙力排辅议。淮南士大夫惧伤坟墓田庐,亦廷争之。乃命尚书萨木哈、学士穆成格会公及总漕徐旭龄合勘,兼问七州县耆老云何辅。淮南士民言海口不宜罢工者十八九,谓宜并罢者亦十之一二,使者意向之。公力争。使者曰:“公言吾当口奏。”及公内召,上语及海口。公对:“开一丈有一文之利,一尺有一尺之利。”上愕然曰:“尔时汝胡不言?”公乃俱陈前事。诘旦,召使者质对,使者强辩。公徐曰,某故知有此。汝行后,即汇士民呈牒并某议,具文书印册存漕臣所,漕臣亦如之,存巡抚所。檄取,旬日后可覆视也。使者语塞,上怒,立罢之。而发官帑,遣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浚下河。

公里人有受业公门者,以黄门奉使过苏。谒公曰:“吾师方严,孰敢以事请?但东南盐政,大病于商民,已闻知否?”公曰:“吾不知。”因条举数事。每发,公诘难,正言其非。乃出商人曰:“吾师素明达,独于兹事未谙见,谓无一可行。”比使归逾月,次第禁革,一如所言。黄门每语人曰:“吾师至诚,而或以术御人。贤者固不可测也。”

苏之巨室,有优恃容仪,每闯入民宅,多见貌相悦而与之私,或结党行强,所犯累累。有司不敢诘。闻公至,数月不出。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仿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朔望载以徇于市及四郊。久之,肤剥见骨。逾半岁,始瘐死。由是,奇邪浮淫者心悸,相劝改前行。盖公之诚明仁勇,皆自学问中出,故道足以济物而政无所偏。即此四事,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而记述者乃逸之。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定为法 经:经典的
B.荡离居 析:分离,分散
C.乃出商人 谢:道歉
D.已足公治法之全矣 征:证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公坚持道德教化,对于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这两方面众所周知,堪称表率。
B.汤公上书康熙减轻民赋,不论丰年灾年,轮流预作减免,此项谋画让百姓长期获利。
C.治理淮泗水患时,围绕治理方案产生诸多分歧,汤公能秉持正见,支持于成龙观点。
D.汤公最善吏事,从对苏州盐政伤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其独特才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
(2)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伤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汤公为政的特点。

同类题4

游雁荡记

方 苞

癸亥仲秋,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缘,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蓋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已成物这道,俱可得而见矣。

(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简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②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名摄山。③痏:疮。蹷然:惊心。④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⑤标揭:标榜扬名。
(阅读指要)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为《游雁荡记》,第一段中却说“不可记”;接着作者便写了“不可记”的缘由。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谈了游雁荡山得到的两点独有体会,陈述所领悟到的“守身涉世”、“咸已成物”的道理。文章语言简练,别有情趣,卒章显态,发人深省。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前一日入雁山(______)    (2)越二日而(_____)
(3)山不可记也(______) (4)兹山,则浙东浙西山海所蟠结(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以”与“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句中“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北方闻子为云梯,将攻宋B.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C.故为之说,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东临碣石,观沧海
【小题3】简述作者在第一节中所说“兹山不可记”的原因。
【小题4】作者在第二节中说“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请简要说说是哪两点。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方 苞
癸未春正月,余入都,会慕庐韩公将扈从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谓余曰:“吾与子之相知不浅矣!然子终谓我何如人邪?”余曰:“公为人,天下之士尽知之,况某邪?”公曰:“吾为亚卿,未尝一至官正之门也。吾为学士,未尝一至执政之门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岁公果再告,再被诘责,而卒死于官。
始上遇公最,自为宗伯,屡与孝感熊公同召对,忌者谓公旦暮且入相。会江南布政司张万禄亏库金三十余万。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费由南巡。或谓张于制府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议。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无疑也。”公正色曰:“果有连,其情私,而语则公也。”忌者增语上闻,公由是日替。公天性与物无町畦,而睢州汤司空数语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上尝亲试翰林,欲黜者二人,时公与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谓法公曰:“姑缓之,此民誉也。”越日,法入见,上怒,命削职,随本旗供劳辱事。众皆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苟免乎?”又数日,召公诘责,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应斥之列,文虽不工,惟上宽之!”上霁颜,为公曲止焉。
公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公尝乘小舟徜徉郊野间,会县令出,隶卒争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尽濡,战栗移时,戒从者无声,竟不知为公也。
余见当世名贵人能自忘其势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势者,则未之见也。然世皆目公为旷达,而不知其植节守义深固而不可移也。余与公相知深而聚处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复与余相见。吁,异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上遇公最 渥:优厚
B.众皆公    趣:通“促”,催促
C.惟上宽之  假:假释
D.承意兴大狱徐 构:陷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慕庐自觉仕途不顺,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见后,向朝廷提出辞职请求,但是朝廷没有同意。
B.在张万禄亏空库银一案中,韩慕庐认为即便阿山与张万禄有姻亲关系,阿山说的话也是公道话。
C.法良因违背皇上旨意获罪,韩慕庐不怕受牵连,挺身而出,替法良辩解,皇上的态度最终有了改变。
D.韩慕庐乘船郊游时被县令的随从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赞扬他“能使人忘其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
(2)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
【小题4】从文中所写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韩慕庐为人方面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