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
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
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
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
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
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
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
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
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
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
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外表,样子) |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没有办法)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没有缘由) |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同类) |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之文以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
D.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
【小题4】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