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小题2】《诗品》与刘勰的《 》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大序》中将赋、比、兴与 合称为“六义”。(2分)
【小题3】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15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4 05:1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遂去。
滁阳诸山,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檄,令视事趣:催促
B.经见梅亭,玻璃亭阅:观览
C.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视:看
D.岂不笑脱也哉颐:下颌
【小题2】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癸卯入觐,必游
B.从者暮,遂去
C.深恨谳辞
D.而崔文敏犹议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小题4】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是说也,余常疑之B.其声呜呜,如怨如慕
C.有穴窈D.杂相许
【小题3】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划线字翻译错误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南边
B.非常之观 非同寻常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字
【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入   更相枕
B.而人之所罕至 风雨兴
C.人为可讥 取之于蓝而青
D.来记之者已少 锲舍之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紧承上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开启下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小题4】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