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小题2】《诗品》与刘勰的《 》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大序》中将赋、比、兴与 合称为“六义”。(2分)
【小题3】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15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4 05:1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虚:凭空,凌空
B.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旷澄澈
C.苏子愀然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D.飞仙以遨游 挟:持,带,意为偕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月出东山之上     不拘于时,学
C.飘飘如遗世独立   游于是
D.倚歌和之 抱明月长终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与客相聚的舒畅飘逸的感觉,是一种从大自然中求得精神解脱、轻松豁达的“乐”。
B.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C.客通过古与今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抒发了人生无常、个体渺小、梦难成真的悲哀之情。
D.主客对答是赋体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一般理解为作者一人的化身,本赋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小题4】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5分)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祈雨于他祠不获,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满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力,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愧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有道之上,又何以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纡以成文徐:缓缓。
B.高而望上乘:登上。
C.而不以为泉克:攻克
D.自天竺讲事谢:辞去
【小题2】(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3分)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③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态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
B.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文章游记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是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 
归有光
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而以余年差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惟推府为郡司理,儒者能道,前世论刑之说详矣。
余读《尚书》古文:“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此今世所用孔氏书语也。而伏生今文以“恤”为“谧”,汉儒传之。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静”即“谧”也。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
余生吴中,独以应试经行齐、鲁、燕、赵之郊,尝慕游西北,即无繇而至。与时自安定往来长安中,又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行邛崃九折坂,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当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
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在史馆难得。”嘉靖二十九年,虏骑薄都城。公卿会内廷,先生独申大议,至廷骂阿党,风节凛然,有汲长孺所不及者,京师人至今能道之。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繇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羡与时之获见先生也,而又以喜与时之得师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钦:钦佩。
B.自古论刑取其    要:要旨。
C.览剑阁石门之 胜:胜景。
D.虏骑都城薄:迫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独应试经行齐、鲁、燕、赵之郊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韩魏公为守母立于兹
C.故余与时至激义理者不然
D.而羡与时获见先生也且夫水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好古文却不愿与当时写古文的人交往,却因孟与时的真诚而同他交好。归有光为了表示感激,不想用有关推官的言论作给孟与时的离别赠言。
B.孔子的古文《尚书》、伏生的今文《尚书》以及太史公《本纪》三本书对刑罚态度的用词不一样,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求推官的态度要严肃,要以实现“静”为其终极目的。这其实也体现了归有光的一种“爱民”思想。
C.归有光讲述王介甫和韩魏公的故事,是要规劝孟与时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还要在闲暇时间像古人一样勤奋读书。
D.归有光最后一段提到赵孟静,通过具体的事例赞扬他高风亮节的品格,并提醒孟与时:要敬重赵孟静先生一类的贤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3分)
(2)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繇一见之。(3分)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呼?(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 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师:师从、学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 ②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为人 ②如是,孰能御之
D.①公独不识 ②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童年时进入乡校读书,有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了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庆历圣德诗》文中的语句。
B.“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等语句直接表现了苏轼对范仲淹景仰之情。
C.苏轼一辈子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和四子托付苏轼为范公遗稿作序。苏轼接受他们的托付,才写了这篇序文。
D.这篇序言行文朴素,如话家常,叙写了苏轼童年时一些往事及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B.秦无异也视:看待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弋:取
D.焉独存,虽可也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当苏秦始出也所以状衰世人
B.后秦患可纾又得天助焉
C.岂非其暴耶其心特苟弋一时之富贵
D.彼所以为秦谋者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论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