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小题2】《诗品》与刘勰的《 》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大序》中将赋、比、兴与 合称为“六义”。(2分)
【小题3】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15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4 05:1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阅读,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毕至
A.映左右
B.引以为流曲水
C.少咸集
D.一一咏
【小题2】下列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客有吹洞箫者  ②而今安在哉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 何为其然也 ⑦而又何羡乎
A.①③⑦
B.②⑤⑥
C.②⑥⑦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况修短随化,终期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犹不能不之兴怀
C.俯察品类盛     足以极视听
D.则或咎欲出者   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哀吾生之须臾哀:感伤。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小题2】以下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身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一颗粟粒。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小题3】作者的朋友在这里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物是人非。
D.借曹操自比,感慨自己时乖命蹇,壮志难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楷书”之称,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B.“癸丑”,在这里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分为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轮回。
C.“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D.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shì)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________________。”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___________之词耳!岂____________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___________。”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节选自《集异记》)
【注】①旗亭:酒楼。②风尘未偶:奔波困扰,很不走运。③此诗大意为打开箱子看到朋友生前的信,泪洒胸襟。朋友在地下虽然寂寞,却可以和大文学家扬雄在一起。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共诣旗亭 诣:到……去
B.寻续而至   寻:不久
C.我辈各擅诗名 擅:擅自
D.诸伶不喻其故 喻: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一伶拊节而唱/位尊而无功
B.三诗人因避席偎映/因人之力而敝之
C.之涣自以得名已久/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皆当时之名部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小题3】按顺序填入文中划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巴人》《下里》
④《阳春》《白雪》
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最初他们自己没有确定过高下优劣。
B.三位诗人在酒楼宴请歌妓,想通过歌妓演唱自己诗词的数量来定高下。
C.王之涣对自己的诗才颇为自负,而最终歌妓的演唱也证实了他的才能。
D.从文中可见当时诗人的优秀诗篇在社会上受到欣赏并广泛流传的情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