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日:“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予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陟:官名
B.以志吾梦云志:记下、记录
C.周亦艺以花果竹木艺:种植、栽种
D.犹冀真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冀:期望、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公以言事忤天子②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①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行文思路。(3分)
【小题4】用“/”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3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吕祖谦《东莱左转博议》)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4分)
(2)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3分)
(3)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4 05:0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

伏承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勤勤恳恳,闵(同“悯”)其(我)年之衰暮,而悼(痛惜)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nǎng者(从前)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西汉之传经(传授经书),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使…扬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使之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求)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凭借,借助)于经术也审(清楚,明白)矣。穷年(一年到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shěn何况)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顺从)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学,不至于。谷:俸禄。
B. 其无藉于经术也矣。审:明白。
C. 而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
D. 则是道以从人。枉:歪曲。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 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 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 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 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理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2)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3) 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以光禄卿来襄阳守:驻守
B.所至有声:官声、政名
C.襄人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安:感到安乐
D.而其遗迹袭: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岂非其人哉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B.乃来以记属余 / 李氏子蟠 ,……不拘于时,学余(《师说》)
C.因亭之旧,广新之 /吾尝跂望矣(《劝学》)
D.与夫草木云烟杳霭 /且夫水极也不厚(《逍遥游》)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4分)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4分)
【小题4】请依据“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简要概括作者友人史中辉的“为人与其志”的特点。(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呜呼!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霜露 (________)    ②暴秦之欲无(______)     
③强弱胜负已矣(________) ④此言之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并力西
A.顺流而B.盖失强援,不能独
C.踞而遨D.以地
【小题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理”指“秦国为了扩展疆域,采用外交手段导致六国灭亡”。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作者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C.作者认为韩齐楚三国不珍惜祖上留下的土地,轻易将土地送给他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
D.《六国论》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富有变化。
【小题5】问:第(1)段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加以简析。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心 术(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灭,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眨眼
B.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殆:懈怠
C.故古之贤将,能以兵敌尝:曾经
D.故一忍可以百勇支:抵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⑴夫惟义可以怒士⑵云无心以出岫
B.⑴怒不尽则有余勇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⑴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⑴知理而后可以举兵⑵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
C.作者认为“无所顾”,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所谓“有所恃”,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B.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C.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D.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3分)
⑵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4分)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
【小题1】这封信开头的“___________”二字,即紧扣主题。
【小题2】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小题4】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