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吾使建中祭汝,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室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关。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光!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其成;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抚慰
B.则取以来    遂:于是
C.教吾子与汝子,其成   幸:希望
D.吾女与汝女  长:养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彼有食可守,待终丧 求斗斛之禄
B.生影不与吾形相依  竖子不足
C.死魂不与吾梦相接  提刀立,为之四顾
D.当求数顷之田伊、颍之上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小题3】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侄儿的在天之灵。
B.第二段中,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的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
C.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额河旁买上几顷田地,把“我”和你的儿女们养大成人,使其成家立业。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D.这一部分在前文记叙事件的基础上直接抒情,以问句、感叹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更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哀痛,留给读者去品味。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3:0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C.官盛则谀 近:套近乎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糊涂
B.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不及
C.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思慕的对象或理想
D.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穷山之而后止
A.而不知其所B.苍然暮色,自而至
C.扣舷而D.方其破荆州,江陵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巫医乐师百工人 ②此非曹孟德诗乎
B.①皆出于此乎   ②声呜呜然
C.①则群聚笑之   ②抱明月长终
D.①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凌万顷之茫然
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多角度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从反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B.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即“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指出其选择实在是糊涂。
C.乙文选段“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把箫声的低沉哀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
D.乙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情景是他想象中的古战场的情景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小题7】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西 方 有 木 焉 名 曰 射 干 茎 长 四 寸 生 于 高 山 之 上 而 临 百 仞 之 渊 木 茎 非 能 长 也 所 立 者 然 也《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