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先王之法放:仿效,效法
B.之先王未备也拟:比较
C.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废置,搁置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治:管理,统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既攻秦亡之控蛮荆引瓯越
B.以其法修则安治若属皆为所虏
C.士之生文、武之后为降虏蛮夷
D.又有治天下效悟已往不谏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B.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C.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D.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5分)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2)(4分)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3)(3分)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22 10:5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亦走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之意, 又有无上的权力和高处不胜寒之感。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D.庠、序,古代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与梁惠王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因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