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2 04:2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余(____________) (2)或收瘗之以(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2)且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诏即为御史    即击君
B.置帅所 有诏以君还
C.必其帅告此    之选于军中.
D.囚其帅 范阳人义归之.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游惠山记

明·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厖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 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小题1】文中的“半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语句,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小题4】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D.知信乎古信:相信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赵亦盛设兵以待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3】(小题3)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3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山川相缪,乎苍苍   郁:茂盛的样子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薄酒
C.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挟:带着
D.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卒:终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正襟危坐问客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知不可骤得 其闻道也固先
C.惟江上清风 则凡数州土壤
D.客亦知夫水月 日其徒上高山
【小题3】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滔滔江水,文中的“客”想到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慨叹,这其实也可以看作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B.在作者看来,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因此,对人来说,不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应当抓紧时间、积极进取、力争创下惊世伟业。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客答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展示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作者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羡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从中得到乐趣,这表现了作者高雅的精神追求。
【小题4】把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夺其民时    夺:夺取。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方: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学习。
D.王往而征之    征:征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梁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够替死者报仇雪耻,引起孟子施行仁政的劝谏。
B.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强盛,但是,也多次打过败仗,梁惠王并为此失去了大儿子。
C.孟子在这里阐述的“仁政”主要是减少刑罚,薄赋税,促农耕,在闲暇时期,教以孝悌忠信的思想。
D.孟子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在别的国家“陷溺其民”时,梁惠王征伐,就没有与之匹敌的。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