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1题。(6分)
东坡在玉堂(注:翰林院的代称)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转引自《词话丛编》)
【小题1】文段中的柳七、柳郎中指著名词人__ __,幕士巧妙地把他和“学士”(苏轼)的词风加以比较。这两派词风,前者是__ __派,后者是    派。(3分)
【小题2】用竖线为下面文字断句。(3分)
学 士 词 须 关 西 大 汉 铜 琵 琶 铁 绰 板 唱 大 江 东 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03-02 11:0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石处士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
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筵于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以事免  免:拒绝
B.具马币    币:礼物
C.戒行李    戒:斋戒
D.遂以为先生寿 寿:向人进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士从事之贤者    其身也,则耻师焉
B.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彼与彼年相
C.酒三行,在邦域之中矣
D.敢不敬蚤夜求从祝规弱天下之民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为人们把石处士当作“贤者”的缘由的一组是(  )
①人与之钱,则辞
②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
③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④劝之仕,不应
⑤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⑥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④⑥B.③④⑤
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言描写了石处士不慕名利,自甘淡薄,卓有识见的品德和才能。
B.石处士欣然赴召是因为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
C.这篇序言表达了朋友对石处士出仕后的期望和要求。
D.事实证明,石处士没有辜负朋友的期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岂止。
B.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恃:依靠。
C.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D.方其未筑也  方:当,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直接说明凌虚台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C.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太守把自己建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五柞宫、仁寿宫等数世后,即使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或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劝:劝勉、劝诫
B.故虽恶人,皆务铭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指责
D.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曲从、徇私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B.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C.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D.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文记载死者生前显著的功业德行、出众的才能操行、远大的志向以及他们诚信守义;而史传也大都限于对传主的善行加以记载。
B.千百年,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姓,死后几乎没有谁没有碑铭,却流传不多,原因在于请托的人不合适,铭文不公正,不符合事实。
C.墓志铭这一文体虽然与史传有一定的差异,但它所产生的警劝之效与史传还是十分接近的。
D.作者认为,不是道德高尚而且又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将铭文写得既公正又符合事实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小题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不王者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涂有饿莩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民本”、“仁政”的治国之道,步步推进,气势恢宏。
B.“王道”之始,在于养民。做到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
D.文末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用对比手法批驳了统治者“人死罪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