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以下《论语·里仁》选段,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人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人。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人,是没有办法超越;厌恶不仁德的人,不会被不仁德的人影响。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8 09:4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
C.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小题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柳宗元

①秀才足下: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时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 弟子为罪也。有两事,故不能:自视以为不足为,一也;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非,且见罪,惧而不为,二也,其大说具《答韦中立书》,今以往,可观之。

②秀才貌甚坚,辞甚强,仆自始觌,固奇秀才,及见两文,愈益奇。虽在京都,日数十人到门者,谁出秀才右□?前已必秀才可为成人,仆之心固虚矣,又何鲲鹏互乡于尺牍哉!秋风益高,暑气益衰,可偶居卒谈。秀才时见咨,仆有诸内者,不敢爱惜。

③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书俟文成,异日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贤士所懔懔者。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才志于道,慎匆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勃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不具。宗元白。

(注)①行:德行。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内容高中课文也有相关论述,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B.焉C.耶D.耳
【小题3】对第②段内容理解错误一项是(    )
A.秀才貌甚坚而辞甚强,这已令作者非常欣赏。
B.秀才的才华和志向,尤令作者感到后生可畏。
C.借天气好转,作者盛邀秀才来家里当面交谈。
D.作者称秀才有时也会被询问,一起探讨学问。
【小题4】赏析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③段“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这句话的意思在本文写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试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瀛洲兴造记

曾巩

熙宁元年七月甲中,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周而览之,听断有所,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

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尝勤于是邦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巷安  辑:安定
B.弛不治  寝:息,停止
C.力取于旁路之卒   羡;多余的
D.休有次  燕:通“宴”,宴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讹言大水至 若属皆为所虏
B.粟石数之 久之,能足音辨人
C.筑新城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尚俾来世知公尝勤于是邦也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先交代李肃之在地震来临之后所做的各种应对,然后笔锋转到他赈灾有方,勤政为民的高尚人格上,严谨而有条理。
B.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褒扬李肃之的大功,作者的父兄正好在李肃之的幕府参与军政事务,于是听从父兄的嘱咐写下了这篇文章。
C.文章叙议结合:对李肃之赈灾、重建过程的叙述,以记叙为主,语言客观朴实;对李肃之的赞赏则以议论为主,情感理性冷静。
D.曾巩强调经世致用,认为文章应该为现实服务,反映并解决现实的问题,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学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2)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