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秀才东园亭记
欧阳修
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鲁桓之后,楚始盛,随近之,常与为斗,国相胜败。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其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僖二十年,方见于经,以伐见书。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其后乃希见。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故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
①岭徼
②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能道其风土,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时休暇之嬉。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
③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蘖者抱,昔之抱者枿,草之茁者丛,荄
④之甲
⑤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
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
⑥,瓦甓其溜
⑦,石物其泐
⑧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公佐好学有行,乡里推之,与予友善。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注】①陬:角落。 ②徼:边界。 ③封:疆界 ④荄:根部。 ⑤甲:草木萌芽时的外皮。 ⑥蠹:木质朽烂。 ⑦溜:指砖瓦被剥蚀。 ⑧泐:石块风化、开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志:记载,写 | B.李氏世家随 家:住 |
C.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 才:方,始 | D.见李氏方治东园 治:修建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前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随州的演变及自然条件的贫瘠,地不灵,人不杰,这些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情和关注,也反衬李氏东园亭的可贵。 |
B.文中写李氏是很有名的,家里藏书很多,重视后代的学习。 |
C.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后,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建东园,又在其中建了亭子,欧阳修天天去园中游玩。 |
D.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李公佐与自己的关系。来信请求作记的的时间、地点。结尾说明写记的年月日,这是作作记的常见的格式。 |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
(2)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
【小题4】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有几点?请作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