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 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 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 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 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 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 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 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注】: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桓、文扶兴坏 微:微小的国家
B.而立之 援:推举
C.绝者不可复属:嘱托
D.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 唯: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平未洽 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
B.天下归仁激于义而死者也
C.然后宗庙安 思垂空文自见
D.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B.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选文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C.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造成死亡无数。
D.作者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的优良传统,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劝谏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才能招来他们至切之言。
【小题4】用“/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 王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3分)
⑵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23 04: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3分)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4分)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不名节  ②臣洗马  ③但以刘日西山  ④过蒙拔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薄:福分
B.外无期强近之亲: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
C.茕茕独立:孤单无援的样子
D.形影相:悼念。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B.至于成立
C.零丁孤苦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小题5】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何要列举自己多次被征召的事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召 悔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人;改过佰于人者,贤亦佰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匡之。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其友多方之。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于吾志。徐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蓰,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滔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不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摘自《曾国藩文集》,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与不肖之等奚乎判:区别
B.则其友多方之文:掩饰
C.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毖:告诫
D.若不于吾志逊:比不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贤亦什人青,取之
B.则其友直谏匡之久之,能足音辨人
C.闻子试于有司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徐绎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B.《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C.《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D.《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 (4分)
(2)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4分)
(3) 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 (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节选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乙)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授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知容州/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
B.徙知容州/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
C.徙知容州/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
D.徙知容州/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斧质:古代一种酷刑。杀人时,置人于铁砧上,以斧斫之。质是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B.布衣:古义指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故布衣又借指平民百姓。
C.有司:泛指古代官吏,它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九宾:这是古代待客的宴会上最为隆重的礼节,九宾,是由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小题3】下列对甲段文字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二段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其人具有善于分析、把握复杂形势的睿智及政治敏感性,这为他取得赵王信任,能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提供了条件。
B.蔺相如在与秦王交锋时急中生智,托辞说璧有斑点,“请指示王”,重新取回了和氏璧。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尖锐地揭露了秦王“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C.文章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司马迁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中,作者写出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拿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来反衬秦王的这些形象特征。
D.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作者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在“完璧归赵”之后,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蔺相如也得以加官。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