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新都县八阵图记
杨慎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昊,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新都为成都近郊,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武侯之人品事业,前哲论之极详,不复剿同其说。独其八阵,有重可慨者。史谓侯推演兵法,作为八阵,成得其要。自令行师,更不覆败,深识兵机者所不能洞了。盖胜之于多算,而出之于万全,非借一于背城,而侥幸于深入也。   
惜乎!其方锐意以向中原,而溪蛮洞獠,左跳右跋,以裂其势。外寇方殷,内境自惫,使夫八阵之妙,不得加于二曹三马之枭敌,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获;天威神算,不骋于中原王者之区宇,而仅以服南中巴焚之偏方。事机既已迟,精力又已亏,勇贾其余,师用其分,以为大举,譬之逐盗救火之家,挺刃决水犹恐不及,而内外仇贼,自相乘机肤箧助燎,则虽有倍人之知力,亦自无如之何!侯之不幸,势正类此。天之所坏,谁能支乏?祚去炎汉,不待陨星而后知矣。   
嗟乎!国之兴亡,天也。而千载之下,君子独遗恨于蜀汉之事者,非以武侯故耶?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艾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不然,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是在侯前已有之,而后亦未尝亡也。功既有成,而后世犹罕所称述,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   
慎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之宫,寻阵图之迹。惟时春初,水势正杀,自山上俯视,下百余丈,皆聚细石为之,凡八行六十四葩.。土人言:夏水盛时,没在深渊,水落依然如故。在吾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三尺。耕者或铲平之,经旬余复突出。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   
庆阳韩君大之,以进士出宰吾邑,始至,拜侯之荒祠,次观遗垒,重有感焉。谓慎日:“今阵图在夔者,有少陵东坡之诗,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无所表识,往来者不轼,樵牧者不禁,非缺欤?祠宇行当新乏。阵图所在,欲伐石树道左,大书日:‘诸葛武侯八阵图。’碑阴之辞,子宜为之。”   
夫崇贤存古,以示向往焉,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记往昔者,则史氏职也。遂书之使刻焉。
(选自<太史升庵全集》卷四,有删节)
【注】①葩(jue):标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同其说   剿:抄袭。   
B.则窦宪尝八阵以击匈奴   勒:强取。   
C惟时春初,水势正   杀:消退。   
D.往来者不   轼:伏轼致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海运将徙于南冥
B.方锐意以向中原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C.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
因人之力敝之
D.遂书之使刻
复鸳言兮
【小题3】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义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4分)    
(2)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4分)
【小题4】文言文中,杨慎为什么要写本文?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5】请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文心雕龙·通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23 03:5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之举:攻克
D.诛其君而其民吊:慰问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今日不知亡也吾还也
B.吾何识其不才而舍之久之,能足音辨认
C.武王伐纣,有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D.今又倍地不行仁政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B. 庖月更刀,折也  族:家族
C. 如土地 委:卸落
D. 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此为拭擦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名”指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如唐朝张籍《送远曲》:“愿君到处自题名。”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南面”就是居帝位。
D. “足下”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同类题4

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
D.选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小题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流露出怎样的心情?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愀然: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
③缪:___________________
④酾酒:___________________
⑤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
⑥遗响:___________________
⑦盈虚:___________________盈,___________________虚,___________________
⑧造物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⑨无尽藏:___________________
⑩适:___________________
⑪狼籍:___________________
⑫枕籍:___________________
⑬既白: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中祖母的情感。
【小题3】分析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侧重于抒写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为何以项脊轩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