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不患人之不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题书斋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9-11-21 02:0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义田记

北宋钱公辅

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注①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②沟中瘠:指饿死在沟壑中。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养群族之人   (2)葬者再嫁之数(3)此其大较也   (4)而力未者二十年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两句中“焉”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时共出纳 ②屏而家居俟代者与
A.①②中的“焉”都是代词B.①中的“焉”是助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C.①②中的“焉”都是助词D.①中的“焉”是兼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小题4】第③段中“尝有志于是矣”中的“是”具体指代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文末“是皆公之罪人也”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6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贾谊作品),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且勇者不必节    死: (2)而文采不于后也 表:
(3)又屈原以彼其材  怪: (4)生死,轻去就  同: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4分)
(1)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而:  
(2)何不餔其糟歠其醨 而:
(3)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于:  
(4)圣人不凝滞物   于:
【小题3】从文段(三)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3分)
【小题4】(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2分)
(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翰林院编修李公墓志铭
公姓李氏,讳重华,字宝君,又字玉洲。世家常州之无锡,其后迁吴江。公生六岁已能为诗,出语辄倾其行辈。东崖公没,能自择师而事之。乡先达翰林张公大受以文章名世,公往从之游,而张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因以其子及兄子、女子子咸受学于公。于是公亦以文章名世,其所交友皆当时号称英隽有名之士也。
公事太夫人至孝,不忍斯须离训迪,而太夫人念公之贤能,宜起家甲科,督令赴京师求举,公不得已就道,而心顾常在太夫人左右。康熙庚子举顺天乡试,雍正甲辰举进士,改官翰林。而公益日夜慕思太夫人不置。太夫人闻之,寓书勉其供职,毋以我老为念。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公性爱士如饥渴,士之负材艺游京师者,公皆与之往返论议,时时出酒食以相劝劳。壬子,典四川乡试。而是年以前所荐举人不称落职。而公之长子治运方为秋官郎中,以禄养留京师,则日与缙绅及故交之闲居者,连为诗社,或聚徒课文,文章益富,贤豪趋赴益众。治运提学山左,公主校阅,甄拔号得人。知榆林,公为书院长,而边徼之士皆兴起于学,知有经训。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其有所平反,则喜;稍可疑,则谕令再三慎测,必得情乃罢。盖公虽不仕,而功德之及人如此。昔公在京师,则士争趋之恐后;公从其子在外,则客游京师者无所归;公卒,则士大夫尝相游从者,皆相向欷歔泣下。
公以乾隆二十年八月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四。娶张氏,子三人:长治运,今按察两浙;次泰运,太学生,先公卒;次光运,太学生。
(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2)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

同类题5

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毎小题3分)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小题4】【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B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C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D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