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B.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D.向使三国各其地爱:爱惜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实百倍(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B.子孙视不甚惜(之:土地)
C.奉之弥繁,侵愈急(之:赂秦各国)
D.惜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暴霜露,斩荆棘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4-17 08:3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时之须   同“需”,需要。
B.披蒙茸 打开
C.听其所止   听从
D.予亦就睡   进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安所得酒乎 还顾望旧乡
B.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反而登舟  延伫乎吾将反
D.适有孤鹤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 群贤毕至
B.山高月小 火尚足以明也
C.履巉岩  雨雪霏霏
D.掠予舟而西也   顺流而东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曾日月之几何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二客不能从焉 盖自其变者而观之
B.放乎中流   吾独穷困乎此时
C.予乃摄衣而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状似松江之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句:复游于赤壁之下
A.不吾知其亦已兮B.客有吹洞箫者
C.为仲卿母所遣D.既替余以蕙镶兮
【小题7】下列句子中,句子中所用修辞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踞虎豹,登虬龙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小题8】对“归而谋诸妇”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归来商量诸位妇人。B.回来和诸位夫人商量。
C.回来后就这个事与夫人商量。D.回来后与夫人商量这个事。
【小题9】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中的“望”字,指的是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在《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也指的是这个时间,只是月份有区别,之后再一个月就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
B.《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二字,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的体现,《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二字也是同样的作用。
C.古时候女子出嫁用“归”字来表达,如《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得到婆家同意,由娘家派人来接,才能称之为“归宁”,如果“自归”,说明女子是被婆家休弃了,《孔雀东南飞》中刘母也正是因此而表示惊异。
D.古时候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名称,如“黄昏”指的是戌时,也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人定”指的是亥时,也就是现在的21点到23点。
【小题10】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生动描绘了清新幽静的江上景色。
B.此为后赋,写的是初冬之景,境界寥落幽峭;而课本中的前赋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尽显宁静清爽。
C.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情,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之北    发:毛,本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此一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名“小大之辩”。
B.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即夸张又鲜明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清白见赏。白每观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好剑术,遍诸侯 干:干谒,有所求而请见
B.君侯制作神明   侔:相等,等同
C.笔参造化,学天人 究:研究,探求
D.白谟猷筹画,安能自 矜:夸耀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长揖见拒/ 或清白见赏
B.使白得颖脱而出,即人焉/白每观衔恩抚躬
C.必若接以高宴/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
D.今天下以君侯文章之司命/或侍中、尚书,先代所美
【小题3】请简要概括李白写自荐书给韩荆州希望得到援引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3)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同类题5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爱农畜菜根延冬春
B.簸糠麸食秕稗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招之去禁兵
D.国家罢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小题2】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 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