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时之须   同“需”,需要。
B.披蒙茸 打开
C.听其所止   听从
D.予亦就睡   进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安所得酒乎 还顾望旧乡
B.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反而登舟  延伫乎吾将反
D.适有孤鹤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 群贤毕至
B.山高月小 火尚足以明也
C.履巉岩  雨雪霏霏
D.掠予舟而西也   顺流而东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曾日月之几何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二客不能从焉 盖自其变者而观之
B.放乎中流   吾独穷困乎此时
C.予乃摄衣而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状似松江之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句:复游于赤壁之下
A.不吾知其亦已兮B.客有吹洞箫者
C.为仲卿母所遣D.既替余以蕙镶兮
【小题7】下列句子中,句子中所用修辞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踞虎豹,登虬龙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小题8】对“归而谋诸妇”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归来商量诸位妇人。B.回来和诸位夫人商量。
C.回来后就这个事与夫人商量。D.回来后与夫人商量这个事。
【小题9】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中的“望”字,指的是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在《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也指的是这个时间,只是月份有区别,之后再一个月就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
B.《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二字,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的体现,《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二字也是同样的作用。
C.古时候女子出嫁用“归”字来表达,如《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得到婆家同意,由娘家派人来接,才能称之为“归宁”,如果“自归”,说明女子是被婆家休弃了,《孔雀东南飞》中刘母也正是因此而表示惊异。
D.古时候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名称,如“黄昏”指的是戌时,也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人定”指的是亥时,也就是现在的21点到23点。
【小题10】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生动描绘了清新幽静的江上景色。
B.此为后赋,写的是初冬之景,境界寥落幽峭;而课本中的前赋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尽显宁静清爽。
C.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情,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9 11:0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 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    粥:出售
B.岁苦旱而独收 苦:为……所苦
C.岁一再至而已 再:两次
D 得无有所恨耶 恨:痛恨
【小题2】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②④⑤B.①②⑥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A.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B.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D.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世美堂后记》)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笔直 遂:完成
B.而读书者之    与:许可,同意
C.而余徐州 为:到.……做官
D.函得诗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竹之始生,一寸萌耳  与可教予如此
B.今画者节节而为之    见其所欲画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鼓瑟希,铿尔,舍瑟
D.子由未尝画也,故得意而已    自今已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重在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D.这两段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汨汨,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中的意思。
(1)善于物也( ) (2)非能也( )
【小题2】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声非加也(    )
A.患病   B.轻快  C.劲疾    D.痛苦
(2)而江河(    )
A.断绝  B.横渡  C.绝对  D.独一无二的
【小题3】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挺者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君子生非异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5】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阐述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 (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流为瑝,其浅可揭:提衣涉过浅水。
B.桥不能支,辄败:失败。
C.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通“逸”,逸乐。
D.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于四涧属:zhǔ接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知历城施君辩言府曰 / ②遂置姜氏城颖而誓之
B.①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①利与民共者 / ②可怪也欤
D.①非李公老于为政,……桥将不就 /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对建桥的起因、过程和桥建成后良好的效果,均依次作了交代,周详简明,有条不紊。
B.文中议论由小及大,对“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死板做法,提出了批评。
C.本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说明作者本人亦是一个卓有见识精于吏道,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D.本文先议论,后记叙,文笔工巧华丽,铺排叙述,长于概括。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7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