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还也 B.当欣于所遇
C.录所述D.致一也
【小题2】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
(1)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06 04:3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戈、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谒。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释:①吾谷:山谷名。②榜人:船夫。③筇:qióng 竹手杖。④椒极:山顶。⑤土坯磈礧(kuí lěi):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⑥嵌:山石像张开的样子。⑦索索:索然无味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是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距离B.余已筇屐治:治理
C.然无碑碣谁某志:记述D.余其言识:懂得
【小题2】下面的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项是(   )(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途中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皆因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认为没什么可以阻止他的,于是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前往游玩,但由于山上风冷雨洒,打湿了衣服,难以停留,只得在雨稍停后回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则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3分)
   
(2)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
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何则?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今蛇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
齐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验也。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
(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
【注】①菹(zū),酸菜;蛭,蚂蟥。②户,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案:考察
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之报:报复
C.何故之?举:养育,抚育
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验也效:验证,证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赦,人君为也②偏在远郡,行将为人
B.①今蛇在?②终继五国迁灭,哉?
C.①齐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②五亩之宅,树之
D.①无为见杀人之蛇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B.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C.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D.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
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
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
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3分)
(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3分)
(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