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①,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1“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2“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
【小题1】下列划线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百姓皆以王为也 (吝啬)B.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道理)
C.若无而就死地 (归罪)D.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隐藏)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 )3分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3】下列划线虚词与例句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A.牛何B.仲尼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D.填然鼓,兵刃既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看透了齐宣王的真实想法,用“称王”来诱导齐宣王实行“仁政”。
B.齐宣王以牛易羊,不忍心看到牛觳觫,孟子认为他是假仁义。
C.齐宣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说明齐宣王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D.孟子用“君子远庖厨也”形象地说明了“仁”的内涵。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19 06: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
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
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
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
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
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
B.有难予者曰 难:责难
C.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
D.特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将行也欤 雪九庙之耻
B.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以其无礼于晋
C.忧之其能合乎 其疾病而死
D.被发缨冠而救之 缇骑按剑而前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四个句子,对划线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③大王见臣列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
A.③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B.①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
C.②④的意义、用法相同D.①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于险远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
【小题4】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凭着他们的深入思考,因而无处不到过。
B.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C.是因为他们深入探究,处处思考问题。
D.凭着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精神,无所不在。
【小题5】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陶庵先生传

高攀龙

陶庵先生者,归子季思也,苏之昆山人。名子慕,字季思。其父故太仆震川先生,讳有光。归子儿时即有至趣,尝挂酒衣带间,见一卉一石佳者,辄引酒自赏。其余童孺所弄一切,睨视无所。及长,苦心为文词。有境必诣其奥,有致必极其微。

辛卯举南畿。乙未从京邸交于嘉善吴子志远,过锡山,交于高子攀龙。三人相得欢甚。时高子筑室于蠡湖之上,曰水居;吴子筑室于祥荡之上,曰荻秋。归子既三对公车不第, 又两丧妇,得羸疾,筑室于昆之西村,曰陶庵。三子者,递相过从,几席湖山,衣被风月, 饮食图史。见者以三人相对一室,终日默然自,而不知其所事也。   

然归子病相,寻不已,遂屏迹陶庵。陶庵者,缚茅为屋,插槿为墙,屋后树梅,庭菊杞。室中琴一张,书数百卷,一炉一药囊一瓶粟,他无长物。归子鼓琴读书,晏坐默识。 穷天地之无垠,察品物之有自,陶然不知身之病也。时复行唫溪畔,览物从容,作小诗自娱。客至,煮蔬沽醑而已。其《陶庵仪载集》中:“归子自居陶庵,不与衣冠之会,不诣府县,不受当路问馈,不为宗党争讼伸白,不为子侄应试干请。”客有至陶庵者,登其堂未见其人,不知尘念之从何去也。见其人未闻其语,不知和气之从何来也。饮食焉,笑语焉,退而慨然以叹,油然以思。此所以为陶庵也。

或问高子曰:“归子何以愿学陶也?”高子曰:“嗟乎!使归子而得志,所谓断断休休者。其人与而以病废所自餍足者,东篱南山之味而已。此诚天下高士也。而使归子以高士名,则世不幸也!”昆山令王公时熙尝造归子,屏驺从载酒肴而往。归子欣然纳之。清言弥 日,时以为白衣之致。及卒,学者称为陶庵先生,而以传属高子。高子谓吴子曰:“惟子则能传归子矣。”吴子曰:“子第传之,凡人之美,人惧溢,归子不惧天下之美,备是矣。” 高子曰:“予惧予之得其郛郭而遗其神理也。”吴子曰:“不然,归子如冰壶,内外莹彻,其郛郭者,其神理也。”高子曰:“善。”归子有一子名奉世。归子得年四十有四,其卒以丙午 十二月二十日。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睨视无所  屑:轻忽
B.终日默然自 怡:快乐
C.庭菊杞    艺:种植
D.归子不天下之美    溢:超出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季思儿时就与众不同,他曾在衣带间拴着酒瓶,见到美丽景色,独自饮酒欣赏。
B.归季思命途多舛,三次参加礼部考试均未考取,前后妻子均去世,自己还患羸疾。
C.归季思身无长物,然而鼓琴读书,览物从容,作小诗自娱,有着独特的心灵世界。
D.归季思德配其人,吴志远认为作传时可以放大其美德,这才打消了高攀龙的顾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子者,递相过从,几席湖山,衣被风月,饮食图史。
(2)客有至陶庵者,登其堂未见其人,不知尘念之从何去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归季思被称为陶庵先生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荣辱之境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于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浣濯:洗涤
B.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贤隽:贤良隽永
C.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或许可以
D.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所以: ……的原因
【小题2】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B.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C.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D.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氏与梅圣俞伉俪情深。谢氏去世后,梅圣俞多次请欧阳修为妻子写墓志铭,欧阳修虽不乐意,但终究被感动而写下了这篇铭文。
B.谢氏贤良淑德,治家有方。谢氏能使其丈夫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的变化而焦虑;其房舍整洁,衣服干净,言行和悦。
C.谢氏关注民生疾苦。西边战事尚未结束,国家更加困窘,盗贼在江淮地区突然作乱,又发生旱灾、蝗灾,对此种种,谢氏嗟叹不已。
D.谢氏见识高明,懂得事理。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
(2)其生也迫于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