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1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构:购买
B.之为杏花书屋名:命名
C.周环以花果竹木艺:种植
D.君子有谷,孙子贻:给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从故居迁县之东门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
B.登其室,思制稍异于前
C.公言事忤天子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不及归没于金陵夫列子御风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3分)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04 04:35: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观:看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削平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C.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3】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2,3段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作者觉得很遗憾。
D.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指的后悔的。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封员外郎密阁校理丁君墓志铭
王安石
①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晋陵丁君卒。王某曰:“噫,吾僚也,方吾少时,辅我以仁义者。”乃哭吊其孤,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乃叙铭赴其葬
②君讳宝臣,字元珍,少与其兄宗臣皆以文行称乡里,号为“二丁”。景祐中,皆以进士起家。君为峡州军事判官,与庐陵欧阳公游相好也。又为淮南节度掌书记。或诬富人以博,州将,贵人也,猜而专,吏莫敢议,君独力争正其狱。又为杭州观察判官,举者兼州学教授,又用举者迁太子中充,知越州剡县。盖其始至,流大姓一人,而县遂,卒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于是再迁为太常博士,移知端州。侬智高反,攻至其治所。君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免一官,徙黄州。会恩除太常丞,监湖州酒,又以大臣有解举者迁博士,知越州诸暨县。其治诸暨如剡,越人以君为循吏也。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③君质直自守,接上下以恕。虽贫困,未尝言利,于朋友故旧,无所不尽。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居无何,御史论君尝废矣,不当复用,遂出通判永州。世皆以咎言者,谓为不宜,夫驱未尝教之卒,临不可守之城,以战虎狼百倍之贼,议今之法,则独可守死尔,论古之道,则有不去以死,有去之以生。吏方操法以责士,则君之流离穷困几至老死,尚以得罪于言者,亦其理也。君以治平三年待阙于常州,于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以四年四月四日卒,年五十八。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者兼州学教授  用:任用
B.流大姓一人,而县遂 治:遍及
C.免一官,徙黄州  坐:由……获罪
D.越人以君为循吏也 滋:更加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元珍任峡州军事判官时,与欧阳修交往甚密。担任淮南节度掌书记时,有人借赌博诬陷富人,依法处理了这个案件。
B.侬智高率叛军攻打丁元珍的官署,丁元珍虽亲自出战,但由于指挥不利,惨败而逃,因罪被免官,调任黄州。
C.丁元珍为人正直自守,待人宽容。他自己虽然生活贫困,但对朋友故交,乐意竭尽所有,因而深得人们爱戴。
D.丁元珍在英宗即位后,任过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因御史弹劾,被外放永州任职,后来才任尚书司封员外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哭吊其孤,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乃叙铭赴其葬。
(2)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
【小题4】丁元珍在为官上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沧浪亭记

(明)何白

仓浪亭在均阳之东,后负玉峰,前临汉水。古《孺子歌》濯缨处。余既辞帝所,复之人间,昔之灵秘清华之境,乃舍我若遗,意怏怏不自得,冀一濯沧浪以少其怀。

居无何,会州大夫林君诣余,余告以杖屦所历,而复请为沧浪主人。大夫曰:“嘻喜!不佞幸为香案吏,实宰太和,日局于案牍簿领,即沧浪近在庑下,岁不一至焉。虽然,子挟吾有以寄其牢愁之思,吾因子游而得以拒案牍之困,吾两人者交相藉也,不亦可乎?”

旦出城北门,操舟以济江。干即古槐渡,为邓陕之商所径道也。予既济,斗折而上数百跬为沧浪亭,亭踞半壁,下瞰大江,亦超然一旷观也。从亭右折而南,趿级而上,为玉峰庵,庵据玉峰之半,古柏蓊然,柏下石径错以石。余披襟其下,耳根清籁。顷之,大夫从者于山半,葛巾方袍,神气道逸,不为风尘磬折状巳。陈酒脯,欲饮予庵后太和精舍。

精舍四周藩以晔榴苍桂,前垒石为台,杂艺牡丹芍药,颇极萧远之致。庵左右多隙地,筼筜万挺,沉沉却暑,碧石清江,隐见林外。少史扫石命酒,余与大夫盘礴引满,堍仰吟啸,觞爵交错,颓然自放。左右之人争窃观,不知谁为太守也。

日暝下山,余与大夫方舟而渡。水裔行旅,趋渡喧嚣。余谓大夫曰:“余不谷,幸徼大夫之灵,得为竞日之游,衎衎然乐也。今截江而渡者,指不下数十百。而为兹山一寓目者,若而人哉!乃知清华之享天所靳也。敢不拜大夫之赐已。”之中流,烟渔船,鸣榔相答。复谓大夫曰:“今之渔父,非昔之孺子,何久之不托于音也?”乃扣舟倚和沧浪之歌。

歌曰:汉之广兮,岂挠而浊,谁为为之,匪扬匪漉。汉之广兮,岂汰而清,谁为为之,匪激匪澄。毋尘而缨也,毋泥而足也,大白若辱兮,又何之濯为?”

(选自《汲古堂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一濯沧浪以少其怀   纾:缓和
B.古柏蓊然,栢下石径错以石   文:同“纹”,有花纹的
C.大夫从者于山半   屏:让……退避
D.烟渔舸,鸣榔相答   际:边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林君公务繁忙,但依然抽空陪作者一游沧浪亭,因为他想借此摆脱公务困扰。
B.沧浪亭位于县城北门外江对面半山腰,从那里可俯瞰大江,超脱尘世,十分壮观。
C.林君命人准备酒馔,在玉峰饮酒赏景,纵情歌啸,左右随从都无法辨识他们俩。
D.回程途中,作者发现附近渔父很像古代《孺子歌》中的渔父,于是扣舷应和他们。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宰太和,日局于案牍簿领,即沧浪近在庑下,岁不一至焉。
(2)精舍四周藩以晔榴苍桂,前石为台,杂艺牡丹芍药,颇极萧远之致。
【小题4】根据文段,简要概括作者的形象特征。(不超过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