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沧河老兵

沧州南一寺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水中,不可得,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二石兽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 酿泉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数里外 则移其民河东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01: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 说

清·章学诚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

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至于讲习经传,皆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于道,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也。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

注:①以下语出《国语·晋语》:“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②俾,使。

【小题1】与“甲不我告”的句式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句读之不知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退之,即韩愈,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加上、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此八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B.巫医百工之人: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C.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传记,介绍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D.训诂:解释古文字义。在古代,训诂学与文学学、音韵学合称下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
(2)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小题4】文中作者把老师分为哪两类?请概括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莫非经也。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其道一而已矣。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与夫顦顇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间,勤不经者,相去甚远。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经,有大过人者。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经之荒亦已久矣。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于宽又何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孔子不得位  得位:得志
B.勤不经者 废:停止
C.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 乡:向往
D.而与吾锄治之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经之名,莫非经也   人非生知之者
B.其得力经 月出东山之上
C.殆不若向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
D.藏之名山,待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2)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1】题壁
陈恭尹【2】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小题2】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
【小题3】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