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两个文言语段 (14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牲畜
C.农者,天下之本也本:根本
D.则相与笑之曰:鄙鄙:见识浅薄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窃为大王不取也
D.古之为政者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题3】下列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恐年岁之不吾与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指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是:不违农时,进行养民,要注意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是其实也是没有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小题5】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15 11:3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①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
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②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选自《柳河东集》第三十一卷,有删改)
(注)①史官:修史之官。元和八年(813年),韩愈将任史官编撰,他写信给刘轲和柳宗元,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柳宗元此文就是对韩愈来信的答复。②行行(hàng)焉:刚强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又扬扬入台府 扬扬:得意的样子
B.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 诚:确实
C.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   庶几:也许
D.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惑:疑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志于道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   吾其还也
C.明者所不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人当为而不为 渔父莞尔而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针对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而写,韩愈在信中提出了修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说法,柳宗元不同意他的看法,就写信与他辩论如何看待史官的问题。
B.开头是总驳韩愈的观点,然后分段逐条痛斥他避人祸、避天刑、推诿同列和惑信鬼神而不肯作史,最后收尾,勉励之,激发之,切责之,似疾风骤雨,令人不可躲避。
C.柳宗元在文中批评韩愈在《答刘秀才论史书》流露出的躲避刑祸,背离中道的想法,其实表达了柳宗元本人“守中道,不忘其直”,有所作为,至死不悔的人生信念。
D.作者为批驳对方,阐明己见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是对比和举例这两种,因此本文的风格是表达激烈,逻辑顺畅,气势磅礴,读起来有辞锋犀利、锐不可当的语言魅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2)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

同类题2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舟 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送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④微波人,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別为孟、仲、季。
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