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①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
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②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选自《柳河东集》第三十一卷,有删改)
(注)①史官:修史之官。元和八年(813年),韩愈将任史官编撰,他写信给刘轲和柳宗元,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柳宗元此文就是对韩愈来信的答复。②行行(hàng)焉:刚强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又扬扬入台府 扬扬:得意的样子
B.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 诚:确实
C.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   庶几:也许
D.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惑:疑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志于道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   吾其还也
C.明者所不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人当为而不为 渔父莞尔而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针对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而写,韩愈在信中提出了修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说法,柳宗元不同意他的看法,就写信与他辩论如何看待史官的问题。
B.开头是总驳韩愈的观点,然后分段逐条痛斥他避人祸、避天刑、推诿同列和惑信鬼神而不肯作史,最后收尾,勉励之,激发之,切责之,似疾风骤雨,令人不可躲避。
C.柳宗元在文中批评韩愈在《答刘秀才论史书》流露出的躲避刑祸,背离中道的想法,其实表达了柳宗元本人“守中道,不忘其直”,有所作为,至死不悔的人生信念。
D.作者为批驳对方,阐明己见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是对比和举例这两种,因此本文的风格是表达激烈,逻辑顺畅,气势磅礴,读起来有辞锋犀利、锐不可当的语言魅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2)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30 10:3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王子、孙子)
B.燕、赵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C.剽掠其人(攻击掠夺)
D.日益骄(顽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B.杳不知其所也   一人
C.秦者,秦也 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D.多市人之言语   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歌夜    山之高而止
B.铛玉石   则获邑,大则得城
C.益骄固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后人哀之而不之   李牧连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秦人不暇自哀”一句相同的一项(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而有何羡乎
C.戍卒叫,函谷举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小题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小题1】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行与事之而已矣   示:显示
B.谆谆然之乎 命:命令
C.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 受:接受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万章认为,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所谓君权神授。
B.事实上,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君权天授”,与其说是“天”的一方面,不如说是 “民”更为贴切。这就是他主张的“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C.孟子认为,天并不说话,只是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某人(君主)罢了。
D.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的地方,是为了使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
【小题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订:修订
B.始归赵氏归:出嫁
C.装卷初就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菲薄:微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B.以手阖门 阖:关闭
C.余既为此志 志:文章D.吾妻来归 归:回娘家
【小题2】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一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叙事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卫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 君累然携妻子家塞上,会北敌犯,而帅府以下恣敌之出没。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阃寄: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B.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C.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D.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锦衣卫经历:锦衣卫,明代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等事。经历,锦衣卫设有经历司,掌管文牍之事。
B.馘: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这里指所割的左耳。
C.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是周民族叙事性史诗,生于庙堂之上。内容就是歌颂从后稷到武王之间王公贵族的历史功绩。《小雅》多属贵族的作品。
D.采风:也称为“采诗”;风,民间歌谣。古代有采风制度,朝廷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歌谣,从中考察民风和政令得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序》文气畅达,作者爱憎分明,语及沈君之事,极尽敬颂之情;言及奸臣,虽话语不多,却能尽切齿之恨。
B.沈君敢于直谏,受到敬重,他写的诗文,又对时政多所讽刺,致使朝廷上下震惊恐慌。于是他们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C.此文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为了宏扬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沈君的朋友收集了他一生的若干卷著述,刊刻流传,并请茅坤为之写序言。
D.茅坤认为评价沈君的诗文不必以“古之中声”来衡量,他用孔子删《诗》 ,未必皆中声;屈原以来的一些忠臣义士之作,未必皆中声作论据。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⑵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坐罪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