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群臣之怪:奇怪
B.起不意卒:突然
C.乃引其匕首秦王提:掷击
D.八创被:遭受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图穷匕首见
因人之力敝之
B.而以手共搏之
得有以报太子
C.箕踞骂曰
阙秦利晋
D.卒惶急不知
君亦无
【小题3】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生动地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这一部分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廷刺秦王——倚柱笑骂”等四个情节。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然“色变振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临危不惧,语意圆转,既化解了危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朝廷上,荆轲“取、奉、发、把、揕、逐”,连续进击;秦王则“惊、起、绝、拔、操、急”,手足无措,正面表现出荆轲的勇武,同时刻画出秦王无能的形象。
D.廷刺部分多用急促短语,渲染出紧迫的气氛,突出了行刺的紧张。作者以群臣的惊愕、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最后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8 02:4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四窗,垣墙周庭,以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顾视 ②辟 ③当 ④迨⑤牖   ⑥既 ⑦凭 ⑧制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3】下列加点词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 )
A.墙周庭B.可怜焦土C.借书D.草木行列
【小题4】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由记轩入笔,由轩及人,行文中始终渗透着一种家世之痛以及作者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B.文章首段先描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小、破、旧、暗”的特点,接着又转入描写修葺后焕然一新的局面,令人印象深刻。
C.文章第②段在通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两个细节写出分家后的凌乱场面,流露出作者对家族衰败的哀痛。
D.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境界开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兄皆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 偷:怠惰
D.直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同类题3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石濑走:淌过
D.无外物以其心汩:扰乱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
字谕纪泽、纪鸿①儿:
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
【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④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⑤广陵之散:魏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从容弹奏此越,弹奏完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军能景德镇、乐平之贼破:击败
B.薄有浮名,兼兵权秉:拿着
C.余久处间行:行伍,指军队
D.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祥致:招来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部直接体现曾国藩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一组是(3分)
①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②起复再出,意尤坚定
③切不可涉历兵间 ④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⑤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⑥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四面都被阻塞后接济断绝,友军军情难料等原因,曾国藩深感部队已深陷危境。
B.曾国藩曾担心自己突然病死,这主要是因为他诗文和书法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
C.从军的经历使曾国藩认识到带兵打仗难见功业,容易造孽和留下被人非难的口实。
D.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郑重地告诫两个儿子,乱世中金钱会招来灾祸,节俭方能养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4分)
(2)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1】加点字解释。
(1)八州而朝同列 (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3】与“为天下笑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不焚,殆有神护者B.不足为外人道也
C.而君幸于赵王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小题4】这两段文字通过 两组对比,揭示“  ”这一主旨。
【小题5】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   ,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