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华佗论
刘禹锡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注] ①荀文若:曹操谋臣荀彧。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考竟佗考:拷打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批评,指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人才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人才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警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3 10:2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输之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郡县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实出于官市:购买
D.又无可为,乃扬言曰毁:指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4分)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3分)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3分)
【小题4】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B.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小题4】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4分)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4分)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同类题3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小题2】

【小题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随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4】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遁石先生传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B.令大衔之 衔:接受
C.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最:古代考核政绩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②若:和,与。 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⑤廷掾:县的佐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B.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C.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D.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小题4】【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侯为阳信县令时,将该县若干届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把碑树在听政堂东面,引起了父老的聚观与评议。
B.第二段大量使用“焉”字,音律整齐,具有韵味。它以虚词的独特表现力,生动地描绘了村中父老的神情变化和对父母官的爱戴与怀念。
C.作者认为,尽管父老的议论已经对众官吏作出了评价,但还是要题名立碑,因为这样可以提醒警示后代的官员,让他们反思自己。
D.作者在文章末尾补充交代了吴侯的情况,同时表彰了吴侯的为人和政绩,并肯定他也将得到父老乡亲们的爱戴和怀念。
【小题6】【小题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
(2)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