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且降矣与:对付
B.奢不能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下
D.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其无礼于晋
B.赵战不利,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人之力而敝之
C.军吏无敢仰视者是寡人过也
D.兵,死地也,括易言之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小题6】翻译课内句子两句。(共8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8 02:5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已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阤zhì:崩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通“悬”,悬挂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明: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所以:……的原因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掌权
【小题2】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迎而龁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熏之则恐焚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主焉得无壅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习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狗猛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
     
②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3分)
  
③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_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窃
B.其不仁兹甚甚:超过
C.至杀不辜人也 辜:罪过
D.从而誉之 誉:称赞
【小题2】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一般人所说的“不义”的一组是
①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②攻国 ③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④杀不辜人   ⑤攘人犬豕鸡豚 ⑥少见黑曰黑
A.①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B.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小为非知非,大为非而不知非”的道理。
D.本文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写作特色是一开头就提出观点。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轼
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惠术民如郑子产   扰:安抚
B.免死   卒:最终
C.吏民简易   遇:遇见
D.杭人公   德:感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去世三年之后,苏轼受皇帝之命,为他撰写了这篇碑文。
B.为了使一个伪造印章的人免于被处死,赵抃巧妙地修改了赦令。
C.赵抃上疏请求起用被贬的吕诲等正直敢谏的臣子,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赵抃从杭州退休,当地百姓苦苦挽留,赵抃说六年后会再回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4】请简要概括赵抃为政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