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览其说而是之是:对的
B.今以斤斧童其山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
C.及洼田竭竭:干涸
D.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习:熟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其下水也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高田犹受其浸溉其无知,悲不几时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B.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C.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D.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还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的是不许开山种植辅助稻米的不足,容易惹出事故。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
 
⑵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
 
⑶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12 10:5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 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是以岁而不答也旷:时日多、久
B.因以吾轩名:命名、取名
C.吾近筑盘龙卜:预料、估计
D.且使之楣间揭:标示、展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冯山人予言不足外人道也
B.还示予《纪游诗》一编吾尝终日思矣
C.吾今老此君幸赵王
D.书之以告别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淡雅疏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3分)
⑵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4分)
⑶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市声说
【清】沙张白
鸟之声聚于林,兽之声聚于山,人之声聚于市。是声也,盖无在无之。而当其所聚,则尤为庞杂沸腾,令听者难为聪焉。今人入山林者,闻鸟兽之声,以为是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由市声推之,鸟知彼羽毛之族,非多求多冀,哓(xiao)哓焉炫其所有,急其所无,以求济夫旦夕之
欲者乎?
京师土燥水涩,其声噌以咳。鬻百货于市者,类为曼声高呼,夸所挟以求售。肩任担负,络绎孔道,至于穷墟僻巷,无所不到。传呼之声相闻,盖不知几千万人也!祁寒暑雨,莫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抗喉而疾呼,以求济其旦夕之欲耳!
苟谓鸟之呼于林,兽之呼于山者,皆怡然自得,一无所求,而人者独否,是天之恩勤①群类,予以自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然使此千百万人者,厌其勤苦,且自悔不鸟兽若,尽弃其业而他业焉,将京师之大,阒然寂然,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不可者矣。顾使其中有数人焉,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则为圣贤,为仙佛,为贵人,为高士,何不可者。吾惜其自少至老,旦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也。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虽然,市者,声之所聚;京师者,又市之所聚也。揽权者市权,挟势者市势,以至市文章,市技艺,市恩,市谄,市诈,市颦笑: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市声之哓哓然,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甚且暮夜之乞怜无声,中庭之相泣有声,反不若抗声
疾呼者之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君子之所哀,岂仅在市声也哉!
嗟乎!有凤凰焉,而后可以和百鸟之声;有麒麟焉,而后可以谐百兽之声;有圣人焉,而后能使天下之人之声皆得其中,终和且平,而无噍(jiao)杀嚣陵之患。四灵⑦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日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注释
①恩勤:此作“厚爱”解。
②四灵:古以龙、凤、龟、麟称“四灵”,四灵出,兆示吉祥清明之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丰于物而靳于人 靳:吝啬
B.然使此千百万人者,厌其勤苦 厌:憎恶
C.顾使其中有数人焉’ 顾:而,不过
D.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薄:迫近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不赞成的观点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
②肩任担负,络绎孔道
③莫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
④自悔不鸟兽若,尽弃其业而他业焉
⑤日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也
⑥以至市文章,市技艺,市恩,市谄,市诈,市颦笑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世上的各种“声”说起,说到“鸟声”“兽声”与“人声”的分辨,可引起读者的兴趣。
B.第二、三段转入对“市声”的描述,沙张白认为,市者的曼声高呼是“生民之所需”,不可失此“市声”。
C.第四段写到种种“市”的行为,出卖礼义,出卖良心,出卖灵魂,是可怕又可恶的“无声胜有声”。
D.文章题目叫“市声说”,又是从“声”说起,可以说,“市声”是全文叙述的中心,对市声的看法也是全文的主旨之所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不能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B.其不眷恋于潮也矣审:清楚
C.诏拜公昌黎伯,故曰榜:文告
D.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九国师,逡巡而不敢进
B.谈笑麾之,天下靡然从公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君子学道爱人于其身也,耻师焉,惑也
D.是孰使之视其左右,来者已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下笔洋洋洒洒,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B.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而本文却是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均以议论出之。作者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并将其归于韩愈具有浩然之气。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受到皇甫镈、李逢吉等人的毁谤。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2)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书法史上,作者被称之为“___________”;《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小题3】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走向灭亡。
B.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死亡。
C.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灭亡。
D.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归结于死亡。
【小题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小题5】简析本文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