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上高县学记  苏辙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习其耳目   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
C.其刑不渎   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揉而熟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而民之化也速  吾从而师之
C.乃谋建学官    君乃亡赵走燕
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3 07:4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求之途靡:没有
B.脱然有怀脱然:轻快的样子
C.会有四方之事四方之事:战争爆发
D.尝从人事人事:指做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耕植不足自给作《师说》贻之
B.眷然有归欤情此小大辩也
C.家叔余贫苦但刘日薄西山
D.寻程氏妹丧武昌急星火
【小题3】下列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B.质性自然。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2分)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通假字,通“殁”,死。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因:沿袭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关而攻秦叩:攻打
D.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小题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孝公据崤函固   ② 商君佐
收要害之郡 ④ 追亡逐,伏尸百万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产,积书盈屋。至玉柱尤痴。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父在时,曾书“劝学篇”粘其座右。郎日讽诵,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非为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昼夜研读,无问寒暑。年二十余不求婚配,冀卷中丽人自至。见宾亲,不知温凉,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每文宗临试,辄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一日方读,忽大风飘卷去。急逐之,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朽败已成粪土。虽不可食,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读益力。一日,梯登高架,于乱卷中得金辇径尺,大喜,以为“金屋”之验。出以示人,则镀金而非真金。心窃怨古人之诳己也。居无何,有父同年观察是道,性好佛。或劝郎献辇为佛龛。观察大悦,赠金三百、马二匹。郎喜,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然行年已三十矣。或劝其娶,曰:“‘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何忧无美妻乎?”又读二三年,迄无效,人咸揶揄之。时民间讹言:天上织女私逃。或戏郎:“天孙窃奔,盖为君也。”郎知其戏,置不辩。
一夕,读《汉书》至八卷,卷将半,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骇曰:“书中颜如玉,其以此验之耶?”心怅然自失。而细视美人,眉目如生;背隐隐有细字云:“织女。”大异之。日置卷上,反复瞻玩,至忘食寝。一日方注目间,美人忽折腰起,坐卷上微笑。郎惊绝,伏拜案下。既起,已盈尺矣。益骇,又之。下几亭亭,宛然绝代之姝。拜问:“何神?”美人笑曰:“妾颜氏,字如玉,君固相知已久。日垂青盼,脱不一至,恐千载下无复有笃信古人者。”郎喜,每读必使女坐其侧。女戒勿读,不听;女曰:“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耳。试观春秋榜上,读如君者几人?若不听,妾行去矣。”郎暂之。少顷忘其教,吟诵复起。逾刻索女,不知所在。神志丧失,嘱而祷之,殊无影迹。
选自《聊斋志异·书痴》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为禄求取
B.又读二三年,无效最终
C.益骇,又之磕头
D.郎暂之跟从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书痴之“痴”的一组是(3分)( )
①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   ②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   ③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
④天孙窃奔,盖为君也 ⑤我何忧无美妻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痴爱书如命,家里穷,可以卖任何东西,但舍不得不卖一本书。他读书时一律大声朗诵,“织女”认为这是他不能中举的原因。
B.书痴读书不分昼夜,不论寒暑,专心致志以致年届三十尚未婚娶,但他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考取功名,绝不成亲。
C.有一次大风吹走了书痴的书,书痴在追书时,陷入一个地洞,挖掘后发现是古人的地下粮仓,由此他对“书中自有千钟粟”深信不疑。
D.有一次他把在书架上找到的一个金辇,献出作为佛龛,与他父亲同榜及第的道员赐给他金银马车,他越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分)
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B.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C.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D.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试:也称童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合格后取得举人资格,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B.鼎:青铜铸成的炊器。古代王侯公卿吃饭时要奏乐击钟,列鼎而食,鼎也被视作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如常说的“九鼎”一词,便象征天下九州。
C.西塾:指学塾。古代礼仪,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称塾师为西宾,称学塾为西塾。
D.刺史:“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意;“史”为“御史”之意,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实为作者虚构的一篇讽喻性的故事,唐柳宗元的《种树郭囊驼传》、明刘基德《卖柑者言》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因事说理,针砭时弊。
B.此文的主体部分是芋老人就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所阐发的一通议论,由“时位移人”的道理引出对四种类似的社会现象的评论。
C.芋老人借一师之口讲述明末之事,那些地位显贵、尊享厚禄的大小官员,一旦国内发生变故,外寇挑衅入侵便争先恐后屈膝下跪,赔款逢迎,讽刺之意,引人深思。
D.文末“赞曰”乃史家笔法,既承用了传记格式,又表达了对芋老人所代表对野老鄙夫的赞颂和对缙绅士大夫的蔑视,深化了主旨。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