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租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桥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岸,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含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郡学,东顾草树郁然。过:经过
B.东数百步,有弃地。趋:快走
C.亭北岸,号“沧浪”焉。构:构筑,建造
D.沃然有得,笑万古。闵:同“悯”,悲悯
【小题2】【小题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舒所怀,不可得也。 ②至□洒然忘其归。③尚未能忘□所寓目。
A.①且②者③之B.①且②则③其
C.①以②则③其D.①以②者③之
【小题4】【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扁舟吴中,始租舍以处(2分)
②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4 03:3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疑致:招致,取得
B.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揣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问焉求一得问之人试其能
B.贤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D.好学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⑥D.④⑤⑥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献鱼

刘向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弃之可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人之道。故厨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饥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此谕寡人也。今行之。”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而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选自《新序·杂事》)

(简注)①囷仓:粮食仓库。圆形为囷,方形为仓。②旷夫:成年而无妻的男子。③不御者:指未曾侍寝君主的宫女。

(阅读指要)文章写楚王受到渔夫献鱼的启发而推行德政,疏散国库中积贮的财粮,遣放后宫多余的宫女以博取民心。在写法上采取以故事委婉规劝的方式,结尾点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卖之不(______) (2)不知(______)
(3)皆失人之道(______)  (4)今行之(______)
【小题2】“饥”和“饿”在现代汉语中是同义词,下面句子中的“饥”、“饿”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它。
(1)民有色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有饿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与“楚人有献鱼楚王者”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D.村中少年好事者。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
(2)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
【小题5】这则故事借__________作譬喻,讽劝__________。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运用这种写法的一篇文章题目《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①,过阳明子而论学②。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③。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④:‘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⑤?”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南都:今江苏南京,乔宇任南京礼部尚书。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究”。④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⑤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无:不。
B.盖一年而诎乡艺人 诎:通“屈”。
C.阳明子日:“学贵精” 精:细
D.专于弈而不专丁道,其专溺也 溺:沉湎
【小题2】(小题2)下列全符合王阳明为学主张的一组文字是 ( )
①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②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③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
④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⑤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
⑥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
⑦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⑧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A.②③⑤B.④⑤⑥C.⑤⑥⑦D.①④⑧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他的朋友白岩乔先生将要离开自己去南京时写给这位朋友的。王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对朋友做了须坚持研究学习的勉励。
B.王守仁在这篇赠序里阐述了他的为学主张,他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是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白岩乔先生认为自己喜好文辞优美的文章,写作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并沉潜于诸史和百家著作,这就算是“精”了,可王守仁却并不认可这样的“精”。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2)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3)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③。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徐。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kān)岩:峭壁。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③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清貌。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始土者,环山为城度:测量规划
B.既焚既,奇势迭出酾:疏导
C.视其,则溶漾纡徐蓄:积蓄
D.宗元请志诸石,诸壁措:放置,嵌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描写新堂优美景色的一组是 (   )
①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②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③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 ④窍穴逶邃,堆阜突怒⑤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⑥有石焉,翳于奥草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韦使君“既要使百姓过得安逸舒适,又要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态”的做法给予肯定和推崇。
B.环山一带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山石;被埋藏在污泥之清泉,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的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看似是荒凉的地方,但是韦使君发现了荒凉背后的清泉、山石等美景是不同寻常的。
C.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于是让人铲除荒草,便于在路上行走。
D.作者借宾客之口,抒写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为官者要懂得“因俗以成化”的道理,采取“除残而佑仁”的措施,执行“废贪而立廉”的条律。
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3分)
11.(1)【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3分)
②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高而望,得异境焉    (2)风雨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也 (4)隐德之士,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兮 (6)啄苍苔而白石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3分)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