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慕:羡慕
B.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信:确实,果真
C.而尝极东方,出沧海极:穷尽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羲之之书晚乃善乃作《怀沙》之赋
C.虽一能不以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小题3】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3分)
(2)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3分)
(3)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20 04:3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过秦论(中)
贾 谊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 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 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小题1】对下列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以四海  养:养育
B.强侵弱,众寡 暴:暴利
C.建国立君以天下  礼:礼待
D.既元元之民得安其性命   冀:希望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C.是以诸侯力政D.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小题3】下列加粗字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2)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3)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莫非经也。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于书则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与夫憔悴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间,勤不经者,相去甚远。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经,有大过人者。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吁乎!经之荒亦已久矣。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觚而止。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于宽又可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向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掇高科,摘取科举功名。②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小题1】对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孔子不得位   得位:得志B.勤不经者 废:停止
C.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 乡:向往D.而与吾锄治之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经之名,莫非经也 人非生知之者
B.其得力经 月出东山之上
C.殆不若向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
D.藏之名山,待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B.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C.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D.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为他对经书的重视。
C.针对经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目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经书的作用的一组是
①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
②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
③而天下法之以为治
④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⑤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⑥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2)经之用,顾若是与?
(3)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各题。
重游鼓山记
陈模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山石荦确,野径纡回,寺观穹窿,松楸疏散。五里一亭,十里一阁,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客岁,余买棹旋里,尘装甫卸,即雇笋舆,向东而行,直穷其。时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画,笑靥迎人。才过五里亭,苍林荟蔚,香草缤纷,数树桃花,娇憨可掬。回忆十年前,老梅数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日午,入涌泉寺,随山僧啖蔬饭,既饱,摩娑四壁,旧题漫灭,不可复得。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啸,击碎唾壶,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欧州,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
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是夜辗转不寐,和尚云印极道绝顶胜景,邀余出游,允之。夜半首途,阴雾迷漫,咫尺莫辨。攀危岩,披茸草,蹀躞于磊砢中,约十余里,至朱晦翁所题“天风海涛”处,有亭翼然,颜曰:“观日”。惜为时太晚,日驭已徘徊于空际矣。俯视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云奔逃,疾如飞鸟。宿霭作雨,忽阴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近岩松涛怒吼,气象萧森,拉杂尘心,到此悉寂。下方缕缕炊烟,时已傍午。乘兴而下,抵喝水岩。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
次早,得邮书,促赴芜湖,匆匆行迈,山灵有知,当为扼腕。倘天假之缘,数年后,得与石生再来一游,想亦山灵所深许。然使天或靳余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见,即再见,或不能携手重游旧地,因在意料中也。譬如半山亭之梅,悉变为桃,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后,不有他树为之代庖乎?余之能否再游兹山,亦犹之梅与桃也。嗟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舟无聊,挥毫记之,亦聊以志感云。
(选自(鼓山艺文志》有删改)
注 ①荦(luò)确:山石不平的样子。②旋里:雇船返乡。③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④颜:用颜体写的匾额。⑤靳(jìn):吝惜,不肯给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穷其胜:美景
B.宿霭作雨宿:久获的
C.殊觉可厌:润足
D.舟无聊次:停泊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游鼓山之乐的一组是(3分)
①山石荦确,野径纡回  ②山容如画,笑靥迎人  ③意气豪迈,不可一世
④名山之福扰犹再享    ⑤拉杂尘心,到此悉寂  ⑥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十年后重游鼓山见到不少挑树,因本性爱梅不爱挑,故他对寺僧有所不满。
B.山僧邀请作者半夜出游,他们历经艰辛,到达现日亭,可惜错过了日出的时间。
C.作者借助游山时行到梅挑相易的现象,抒发了对人世沦桑、命运无定的感慨。
D.本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体现了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文化情怀。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3分)
(2)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3分)

同类题5

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小题1】【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介绍,推荐
D.车骑数十人从:带领,使……随从
【小题3】【小题4】【小题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
(3)夫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B.(1)和(2)相同,( 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小题12】【小题13】【小题14】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4分)
(2)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2分)
(3)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