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共21分)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孙绰、李充等皆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视作
B.当群相送耳举:全
C.求未能得市:集市
D.使人之若是耽:沉迷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女妻烹以待
B.深从伯敦、导所器重后其父误刮去之
C.谢安未仕时亦居便有终之志
D.孙绰、李充等皆文义冠世羲之自为序申其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是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薄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擅长楷书和隶书,但他的书法在当时并不被人们看重。
D.王羲之是个性情中人,所以他会为了一群自己喜欢的鹅替别人抄一遍《道德经》。
【小题4】下列文句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B.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C.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D.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乐。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4 03:2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B.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C.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D.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多记载死者姓名、世系、卒葬日月以及生前主要事迹等内容。
B.讳,有忌讳、回避的意思。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直呼尊长其名,以表达对其尊敬之心。
C.迁,在古文中有调动官职的意思,和此意相似的词汇有很多,如徙,调,转等,文中陈步瀛曾祖父陈时宾提升为江宁巡抚。
D.稷,“五谷”之一。“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致力于文学,由于乐善好施,家财全部被他散尽。
B.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候,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于是皇帝升他为布政使。
D.陈步瀛平时非常节俭,他在陈州州的时候,曾经全家以稷谷为饭,可对于家族亲威和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
(2)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B.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C.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D.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百越:中国古代古越族人分布在南方沿海一带,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时对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百姓的称呼,带有蔑视之意。
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朕:第一人称代词“我”,原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以后,专用于皇帝自称。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B.秦始皇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便狂妄自大,自称始皇,并相信秦王朝可以延续万世。
C.秦始皇愚民、弱民,取百越,却匈奴,鞭笞天下,都是他统一后不施仁义的具体体现。
D.丙文强调秦国虽然残暴,但不能只怪秦国,六国也是兵连祸结,最终导致其自取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