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3:5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九疑山图记

(唐)元结

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疑之,谓之九疑。

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或曰:“若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如山中之往迹,峰洞之名称,为人所传说者,并随方题记,庶几观者易知。时永泰丙午年也。

(注释)①九疑山:及九嶷山,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②封君:有爵位和封地的人。③表:做标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磊磊然如布棋石者 磊磊:山石众多委积的样子
B.异竹杂华      华:光华,光彩
C.五帝之前,封疆尚    隘:狭窄
D.庶几观者易知  庶几:但愿,希望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望疑之 今急求子
B.远望皆可见   向使予委骨于草莽
C.磊磊然如布棋石 此沛公之参乘樊哙
D.若者 项王默不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九疑山的景观,突出其高峻独特,天下少有。
B.作者认为九疑山可以取代衡山成为南岳,昆仑山可以取代华山成为西岳,因为听说衡山、华山已经被隐者和贵族所占据变成他们的花园了。
C.作者替九疑山画图为文,是替九疑山鸣不平,是替九疑山做宣传。
D.本文语言节奏明快,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小题4】翻译《九疑山图记》中的画线句子。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卑鄙
B.场功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B.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C.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D.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2)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同类题3

二、阅读古文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D.始速祸焉   速:加速。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然后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选段的第二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等词,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本文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不抑远之 少:稍微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违背
D.使周昌之 相:辅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阎、黎民、黔首、庶人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
(2)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3)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