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不抑远之 少:稍微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违背
D.使周昌之 相:辅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阎、黎民、黔首、庶人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
(2)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3)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2:0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