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注】①圯上老人:《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这里的“老父”就是圯上老人,一说是黄石公,秦汉时期下邳人,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圯,音yí,桥梁。
②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③倨傲鲜腆:态度傲慢、言语粗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临之而不惊 卒:同“猝”,仓猝,突然
B其间不能容 发:发动,起事
C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也    刚:强硬、刚强
D.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疲惫,困倦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同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不怒临清流赋诗
B.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以匹夫之力,而逞一击之间极娱游暇日
D.非子房谁全之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事件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来证明“忍”的益处的一项是
①郑伯輮袒牵羊以迎 ②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③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④特出荆轲,聂政之计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立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重在点明成大事者必有一般所无法达到的忍辱负重的品质。
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借题发挥,强调做到“忍”的艰难不易,主旨明确,发人深思。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事,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0 04:2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19分)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成君谋。”余怅然久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云,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间:缝隙
C.客伺久,辄大怒诟:责骂
D.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成君谋赞:帮助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客有吹洞箫
B.竹床一,坐之退论书策舒其愤
C.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余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对丈夫的“醉书”也持几分赞赏的态度。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顺其自然了。
D.作者不仅嗜书,而且嗜酒,后来他本想戒酒,但他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而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小题9】【小题10】【小题1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小题12】【小题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无怨。

赵襄子围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赏少而善者众也 劝:劝告
B.社稷危,国家 殆:危险
C.子以奸我者也 事: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   阳:山的南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襄子围晋阳 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B.入多无怨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唯赫不失君臣礼    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D.铸金而为刃,伐不义而无道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 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洞然  始:才。
B.人至不  去:离开。
C.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D.吾妻来  归:投奔,回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室西连中闺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母立于兹 刘夙婴疾病
C.儿成     内无应门五尺
D.能足音辨人 猥微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是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B.“鸡栖于厅”中“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C.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母亲、祖母、老妪和妻子的思想感情。
D.“牖”是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小题4】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丞 相 弘 燕 见 上 或 时 不 冠 至 如 汲 黯 见 上 不 冠 不 见 也 上 尝 坐 武 帐 中 黯 前 奏 事 上 不 冠 望 见 黯 避 帷 中 使 人 可 其 奏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有所极,梦亦同  趣: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形容: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 异: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若壑也   无以;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天际: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无因: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同类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所以: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B.不知日入 则修士守身涉世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D.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游”。
B.选文乙,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甲,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乙,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若 兹 山 则 浙 东 西 山 海 所 蟠 结 幽 奇 险 峭 殊 形 诡 状 者 实 大 且 多 欲 雕 绘 而 求 其 肖 似 则 山 容 壁 色 乃 号 为 名 山 者 之 所 同
【小题5】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