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子思①论
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 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可而不可知由:照着去做
B.皆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C.皆圣人之言笃论微:轻微。
D.天下同而莫或非焉是:认同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B.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C.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D.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夫子之道“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可见其对孔子推崇备至。
B.苏轼认为诸子为名,喜立新论,造成文坛争论混乱的局面,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4分)
(2)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3分)
(3)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7 03:5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送石昌言使北引:出使
B.吾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C.又以亲戚故,甚狎:亲近
D.虽不言,察其意甚恨:痛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亲戚故,甚狎是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B.安知至此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师说》)
C.说大人,则藐杳不知其所也(《阿房宫赋》)
D.吾始数岁,未学师道之不传久矣(《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苏洵为友人昌言出使边塞,为壮其行而写的。文中借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慨然赴边,展示天朝大国的雄壮气概,从气势上压倒夷狄,为国扬威。
B.作者在文中回忆幼时,石昌言在生活中、学业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尤其强调了对“我”废学的“恨”,“摧折复学”后的欣喜,表达了对故交的感激之情。
C.夷狄骑兵数万在宋使的驿亭旁彻夜奔驰,使昌言的随从惊吓得变了脸色,胆战心惊。以此反衬石昌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气度。
D.苏洵对石昌言的描述,从参加科举考试写起,一直到他代表天子出使强悍凶悍的契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昌言深深的敬佩。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2分)
昔 者 奉 春 君 使 冒 顿 壮 士 健 马 皆 匿 不 见 是 以 有 平 城 之 役 今 之 匈 奴 吾 知 其 本 能 为 也。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2)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何? 坐:表原因,因为
B.吏二缚一人王 诣:到……去
C.晏子避对曰 席:座位
D.圣人非所与也 熙:同“嬉”,开玩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曰,何者也 且君尝晋君赐矣
B.为来也,臣请缚一人    吾还也
C.今民生长齐不盗 复得见将军
D.过王行 朝济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对文段语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想故意刁难羞辱他,预先就与身边的大臣们设计好了圈套。
B.晏子面对楚王对齐人善盗的指责,用“橘”“枳”因水土而变化的道理巧妙地予以反击。
C.面对晏子的针锋相对,巧妙应答,楚王心悦诚服,非常高兴地称赞晏子为“圣人”。
D.晏子出使楚国之所以能维护齐国的尊严,取得外交上的胜利,是因为他既有爱国之心,又有善辩之才。

同类题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橫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平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陵   下:攻下
B.侣鱼虾而麋鹿   友:以……为朋友,与……作朋友
C.而未尝也   往:流逝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食物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郁苍苍 生吾前
B.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学
C.今安在哉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惟江上清风 皆在衽席
【小题3】下列对节选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B.第一段中以“客人”之口吻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个人境遇的悲叹。
C.第二段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一分为二,令人信服。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