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选出下面语句中与课文相同的一项:(   )(2分)
A.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踞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6-10 11:3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7分,共13分)
臣光曰:臣闻垂①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故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此非礼乐之功邪?
夫礼乐有本、有文: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不能救渐台之祸。晋武制笛尺,调金石,非不详也,不能弭平阳之灾。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馀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也。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夫礼非威仪之谓也,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作乐皆妄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垂:古代的一位巧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违世已久违:离开B.夫礼乐有本、有文文:文化
C.不能弭平阳之灾弭:消弭,消除D.其馀不足以称之称:相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以教人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悚然而听之
C.求以移风易俗初淅沥以萧飒
D.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焉位卑则足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司马光认为,古代的巧匠垂能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他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他们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
B.从结构上看,文章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先总后分,其中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以“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的事例与汉武帝、王莽、晋武帝和梁武帝等帝王的事例相对照,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
D.文章围绕“礼乐”两个字,主要论述了“礼乐”的作用,“礼乐”的本、末关系和“礼乐”与威仪、声音的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3分)

(2)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小题1】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小题5】(小题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为旌:表扬B.去今之而葬焉墓:筑墓
C.而扑之抶:鞭打D.诛五人按:按照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被逮请罪于先人
B.敛赀财送其行虽董之严刑
C.则噪相逐夜,缒
D.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之奈何
【小题3】(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小题4】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部分为什么要写“吴民暴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族兄中涵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救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奋臂屹立,虎扑至,例首让,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地。视,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帝扫之不,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兄中涵旌德县时:   知,主持,执掌
B.老翁一短柄斧  手,手执
C.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地 仆:倒
D.其目以毛帚扫之不 瞬,一瞬间
【小题2】下列“之”的指代对象与举例不同的一项是
例: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A.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
B.纵八九寸,横半
C.虎扑至,侧首让
D.视,自颔下至尾阔,皆触斧裂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伤猎户数人,不能捕”说明虎患堪忧,为下文唐打猎的出场作铺垫。
B.引用戴东原的叙述,是为了交待唐打猎家族的由来,使叙事完整。
C.虽然唐氏家族派来的老翁信心十足,大家不要害怕,中涵还是感到非常不满。
D.作者最后引用《庄子》的话,为了说明老翁打虎技艺高超,是因为长期的苦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革示之者,知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三年之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光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回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夭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不能以天下人 与:赞同
B.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残暴
C.使之主事而事治     主事:主持
D.天下诸侯朝觐者不尧之子   之: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B.请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不用服役、出兵勤王。
C.崩:文中指“驾崩”,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皇帝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就好像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如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
D.丧: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等是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的,穿丧服的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一年、五个月、三个月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真的有权把天下让给别人吗?孟子对此是有不同见解的。在文中,孟子与学生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B.孟子最后明白无误地说:天子的地位虽是“天与之”而实际上却是“民与之”,是民权思想、民主思想的鲜明体现。
C.孟子最后所引《秦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
D.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和民生的角度来研究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君和民的关系,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说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