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阅读(7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1)舍万殊( )   (2)及其所既倦( )
(3)之所欣( )    (4)不能之于怀( )
【小题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此题答在答题卡的C区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2 04:4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ƒ。’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ƒ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予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①》)
【注】①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也   章:显扬
D.吾非道也     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去害务不能去害务    赢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
C.宁越,中牟鄙人也 二虫又何知
D.请十五岁 愿十五城请易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2)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鹕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没有名声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乃今:在今天,现在
C.天之苍苍,其正色也——正色:真正的颜色
D.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计划向南飞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B.而莫之天阏者/之二虫又何知
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小题3】(小题3)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逍遥游(节选)》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逍遥游(节选)》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C.《逍遥游(节选)》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
D.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追求绝对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
【小题4】(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饿其体肤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游数岁   
(5)期年,以出揣摩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小题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